| ||
| ||
| ||
|
董汉槎(1898年—1995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代保险业先驱之一。上海大同大学毕业,毕业后分别在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工作。1941年到1942年,相继创办大东保险公司、中国航运保险公司、大上海保险公司、大南保险公司,并担任上述4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兼任中国天一、中国平安、中国工业、中国再保险、永大、富华等保险公司的董事或常务董事。董汉槎在1935年成立的中国保险学会上被选为第一、二届理事;1942年起,任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历届常务理事;1947年4月,被选为全国保险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1950年5月申请去香港,不久转往台北,改组太平产物保险台北分公司为独立的台湾太平产物保险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5年病逝。
□王珏麟
董汉槎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近代的保险事业。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鼎鼎大名的金融界人士徐新六、钱新之等人创办的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工作。在他年届近50岁时,他创办了中国航运等4家保险公司,兼任中国天一、富华等6家保险公司的董事。他在中国保险业当中最大的贡献是组建了大上海分保集团,兼任中国再保险公司董事,参与组建民联分保交换处,为近代中国再保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用唐雄俊先生的话讲:“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人持重,保险又是行家,是大上海分保集团的创始人。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
早年入职
安平水火、太平水火保险公司
董汉槎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当时的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后升任总经理。安平水火保险公司筹建于1926年12月11日,由刘子山、吴蔚如、赵叔馨、徐新六、钱新之等人发起,东莱银行为主投资开设,初名安平水火保险公司,资本为规银100万元,实收50万元。1927年3月18日正式营业,专营水火险业务。董汉槎任总经理,副经理顾中一。总公司设在上海天津路85号,后迁北京东路330号。在上海、南京、汉口、天津、青岛、济南、杭州、广州、郑州、哈尔滨、长沙、重庆建立分公司,在北平、南昌设支公司。
1933年,东莱银行投资太平保险公司,成为太平保险公司的第6个股东。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经营上发生困难,亦由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接受合并,并归属其领导管理。董汉槎调任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总务部长,后兼任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的总经理。太平保险公司1929年11月20日创立,1930年2月19日正式开业。原由金城银行独资创办,资本总额100万元,实收50万元。总公司设在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楼,初名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周作民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丁雪农任协理兼上海分公司经理,经营水火保险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太平保险成为华商保险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公司,吸引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和东莱银行的加盟。1935年成立“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总经理处”,次年接盘中国天一保险公司,成立“太平、安平、丰盛、天一保险公司总经理处”,统一管理,各自经营。同年,太平参股重组华商联合保险公司。1951年11月1日成立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1956年,与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合并,仍称“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总管理处由上海迁往北京,停办国内的保险业务,专职管理其海外机构。
创办中国航运等4家保险公司
成立大东保险公司。1941年8月11日,董汉槎、王显猷、顾中一等相约辞去“太安丰天总经理处”职务,在东莱银行的支持下,发起集股法币100万元,后改中储券25万元,合伙创办大东保险公司,总公司设在上海天津路85号。董汉槎出任大东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副总经理王显猷、顾中一。经营水火险、意外险及其他损失保险业务。1944年参加“大上海分保集团”。在重庆设有分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营业,上海解放后,获准复业,参加“民联分保交换处”,后因无力缴付联合营业准备金,于1950年4月1日申请停业。
创办中国航运保险公司。世界船王董浩云和董汉槎是好友,1937年4月,在董汉槎的支持下,董浩云创立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在上海陕西北路买下一幢四层欧式楼房,作为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大楼。1941年10月30日,董汉槎在上海筹集资本金(中储券)25万元,创办中国航运保险公司,并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主要经营水险、意外险业务。受董汉槎的影响,1948年,董浩云担任了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董事。
创办大上海保险公司。1942年,筹集资金500万元,创办了大上海保险公司,董汉槎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总公司设在上海,大上海、大南保险公司都在外滩(今中山东一路)18号,经营水火险、意外险及其他损失保险业务。为解决分保出路问题,以大上海为核心,联合大安、大东、大南、大中、大公等19家民营保险公司组建“大上海分保集团”。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上海保险公司因未向驻重庆的国民政府注册,被列入停业清理范围。但在原基础上改组重新注册建立“大沪产物保险公司”,同年开张。上海解放后,获准继续营业,参加“民联分保交换处”,后因董汉槎欲离沪去台湾,藉口无力缴付联合营业准备金,于1950年4月1日申请停业。
创办大南保险公司。在创办大上海保险公司不久后,1942年4月7日,董汉槎再次筹集资金(中储券)25万元,在上海创办大南保险公司,董汉槎再次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营水火险、意外险及其他损失保险业务。
兼任中国天一、富华等保险公司的董事
同时,董汉槎兼任中国天一、中国平安、中国工业、中国再保险、永大、富华等保险公司的董事或常务董事。
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由秦润卿、王伯元等人发起组织,由中国垦业银行为主集股组建。1934年2月1日成立于上海。1936年,大部分股东将其股份转让给太平保险公司的股东银行,并将资本改为100万元。1951年11月,联合其他14家民营保险公司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同组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1942年1月,主要经营财产损失保险业务。总部设立于上海。
中国工业保险公司成立于1942年10月,主要经营财产损失保险业务。总部设立于上海。由谢寿天、郭雨东、李言苓等策划联合工商实业界发起组建。1951年2月27日申请停业。
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于1946年1月,其前身是未获批准开业的“华联保险公司”,原由中兴和民安保险公司总经理杨经才在重庆发起创办,具有分保集团性质的保险公司。后有中央信托局参股控制,资本法币2亿元。业务范围是经营一切再保险。上海解放后,由军管会金融处保险组接管。
永大产物保险公司于1943年在重庆成立,抗战胜利后迁至重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停业。
富华保险公司于1942年9月25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经营财产损失保险业务。
组建大上海分保集团
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未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勒令英美保险公司停业清理,同时切断欧美邮电通讯,以致华商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再保险关系完全停止。华商保险公司不愿与日本保险公司交往签订分保契约,被迫纷纷自愿联合,组建华商分保集团,主要形成了大上海、太平、久联、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等6个分保集团,参加公司达80家。
1942年2月,身兼大上海、大东、中国航运、大南4家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董汉槎,联合大安保险公司、大公保险公司、大同保险公司、中国航运保险公司等19家华资企业,发起并组建大上海分保集团,共计资本金额2330万元。各公司以资本金、公积金与营业状况核定自留额、固定合约分入分保总数或总额,以及认占成份和最高责任额,承办集团公司之间的溢额再保险,共同负责盈亏。每年将纯利润提成充做赔款准备金,借以增强集团组织力量和维护保户的保障,妥善解决了集团各公司的溢额分保问题,其实力仅次于太平分保集团。此举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这是民族保险业团结互助、反日控制和业务经营上的重要建树,有力地推动了华商保险业的自主经营。
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大上海分保集团重新组合,改组为大沪分保集团。调整后的成员有大沪、大东、大南、大安、中国航运、中国统一、永大、好华、利华、裕商、大达、大丰、中国保平、永安、先施、永宁、合安、东南、南隆、华盛、宁绍、上海联保保险公司。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恶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据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价骤涨1.051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摧残,一大批保险机构坐吃山空,负债度日。连一些较有实力的保险公司也陷于难以支撑的困境。华商联合保险集团感叹:“金圆券发行未久,遽尔贬值,嗣后是否有保持稳定之可能,无人敢逆料,倘法币末期之困难情势重演于今日,则恐我保险业将濒于危殆。”保户对金圆券已经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币保额投保和计算赔款。于是,国营的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险公司改以银元、美金和港币承保,大上海分保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勉力支撑,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这一时期,华商保险公司组建分保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这是民族保险业团结互助、反日控制和业务经营上的重要建树,为华商保险业的逐步自主经营打下了基础,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掌控上海保险市场的企图。
参与组建民联分保交换处
1949年5月,鉴于对外分保关系中断,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打破若干分保集团割据形式,达到保险业大团结,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应具有的基本作用,维护民族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相互共济和共同繁荣,在军管会金融管理处的领导和中国保险公司的支持下,1949 年7月20日,由47家民营保险公司联合组建华商再保险集团“民联分保交换处”,即把各公司再保险部门放在一起集中管理,有利于增加业务。公推丁雪农为主任委员,董汉槎、毛啸岑、孙广志为副主任委员,唐雄俊任经理。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凡成员公司将其溢额全部交给该处交换分保,按约定份额再接受其他成员公司的相互分保业务。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它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由于民联的成绩有目共睹,1950年4月,民联分保交换处进行改组,调整了成员公司,成立了新民联。原久联分保集团的公司加入;6月1日,宁绍和兴华公司加入;7月1日,永安加入;8月1日,先施加入;1951年7月,华商联合的几个公司加入;1952 年1月,由于上海保险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了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和新丰保险公司,民联分保交换处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52年4月宣告结束。
唐雄俊先生在1985年中国民族保险业创办一百周年时曾经撰文《记上海民联分保交换处的诞生》,对董汉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唐雄俊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在筹备民联分保交换处时,说到这个组织将来由谁来领导的问题时,曾提到的候选人有陈鹤、毛啸岑、董汉槎、金瑞麒和丁雪农。董汉槎是一位很得人心的候选人,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人持重,保险又是行家,是大上海分保集团的创始人。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美中不足是他的若干公司都不是最强的公司,并且他本人十分谦让,因此大家并不勉强他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董汉槎在当时保险界的声望。
花甲之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1935年,董汉槎与宋汉章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保险学会,并当选为第一、二届的理事。1942年,董汉槎出任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常务理事,以后历届均当选为常务理事。1947年4月,董汉槎当选为中国保险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1949年后,在新公会未成立前的过渡时期,作为保险同业与军管会和人民政府之间桥梁的代表人物,董汉槎担任保险同业公会业务委员会主任。后来保险同业公会遇大调整,人员变动,大上海和其他分保集团因成员变化而先后宣告解体。
1950年4月,董汉槎负责最后清理大沪保险集团、大东保险公司和大南保险公司。1950年5月10日,中国航运保险公司宣告停业。董汉槎随即申请赴香港,后迁居台湾台北,并与陈文贵合作改组太平产物保险公司的台北分公司为独立的台湾太平产物保险公司,并复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花甲之年的董汉槎在台湾逢甲大学建立了董汉槎先生优秀清寒奖学金。逢甲大学起源是1950年代台湾中部地方士绅与丘念台、杨亮功为纪念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民主抗日运动的领袖丘逢甲而创建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