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金融界代表、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参加南京国民代表大会 |
新闻报 |
1930年,钱新之为复旦大学题词 |
1947年11月18日-29日,停泊在基隆的中兴轮 |
1946年,金融界代表、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参加南京国民代表大会 新闻报 1930年,钱新之为复旦大学题词 1947年11月18日-29日,停泊在基隆的中兴轮
看好当时国内保险业发展前景
王伯衡在其回忆录《从太平保险公司到太平洋保险公司》一文中曾这样记述与钱新之的会晤:“见面时,钱新之对我说,银行的黄金时代业已过去,大陆银行不必改组,你也不必当它的经理。倒是我们交通银行需要另办一个保险公司,你来的正好,这个任务就请你去担任吧。”1943年12月8日,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在重庆成立。主要经营水火保险及各种财产损失保险。钱新之担任总经理。唐雄俊在其《重庆四联分保办事处的诞生和结束》一文中也这样记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重庆成立时,震动了整个保险界。” 太平洋保险公司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分保工作、机构的快速发展、稳定和上进的员工队伍、相对可靠的业务来源,推进了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保险公司、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太平洋保险、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四大官僚保险机构之一。在抗战胜利后即1947年4月,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利用福利基金,在上海创办了交通产物保险公司。
实际上,钱新之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保险行业。1926年12月,钱新之、徐新六、刘子山等人发起,由东莱银行为主投资开设了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并聘请董汉槎到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工作。
1948年8月,杜月笙和钱新之、宋汉章、过福云、丁雪农、卢绪章、董浩云、李叔明等民国时期的金融保险名流创办了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和中国航联产物保险公司,资本总额分别为国币500亿元。两家公司董事长均为杜月笙。钱新之分别担任两家公司的董监事会成员。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各轮船公司的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船员意外险、船员兵险;中国航联产物保险公司主要经营船壳险、火灾险、货物运输险、运费险及各种损失保险业务。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1953年8月正式申请结束。中国航联产物保险公司开业不久,正值时局变化、恶性通货膨胀、整个保险业处于瘫痪状态。杜月笙先去了香港、徐学禹等携款转移台湾开设分公司。上海解放后,由军管会金融处保险组接管后停业处理。
积极支持兴办实业和教育
钱新之在积极推进和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同时,还积极支持兴办实业和教育。他曾担任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总经理,中兴轮船公司、闸北水电公司、中国盐业公司董事长,中华实业信托公司、通济公司常务董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私立复旦大学校长,《新闻报》董事长等职。
1933年在钱新之的主持下,中兴公司修建了连云港码头,投资150万购买了7艘轮船和9艘拖轮铁驳,成立了中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以75万元建设了浦口厂栈、码头。以40万元购买上海浦东白莲泾煤栈、码头。1937年7月改组成立了中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以原有船只拨交运用,资本总额定为国币150万元,分15万股,每股国币10元。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以《新闻报》在上海沦陷期间为日伪服务为由进行接管,任命钱新之为董事长,程沧波为社长,赵敏恒为总编辑,詹文浒为总经理。拟定了《改组〈申报〉、〈新闻报〉办法》,使国民党在该报的股权占51%,达到全面控制该报目的,从而使原先民营性质的《新闻报》成为“未挂国民党党报招牌的党报”。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2013年,复旦大学已有108岁,从马相伯任第一任校长起,先后有17人担任复旦校长。钱新之作为代理校长,在上海沦陷后长期居留香港,虽每年也有一两次飞渝处理商务,但过问复旦大学校务比较少,所以在1940年坚辞代理校长一职,改由吴南轩任代理校长。此外,钱新之还担任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董事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钱新之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成立伊始既有蔡元培等学界泰斗参与,也有邹韬奋等业界才子加盟,还有陈嘉庚等华侨领袖的赞助和聂云台等新兴商界巨子的支持。在这样一批社会贤达的支持下,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职业教育目的,创立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及由此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叶奕德、吴越、朱元仁主编/《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2.陈争平/《金融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颜鹏飞、李明炀、曹圃主编/《中国保险史志180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文中照片和信函来自凤凰网、百度网、上海档案信息网站、“chum818”的博客、《青岛老建筑系列》
5.宋连威/《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