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第一代保险人
抢救与珍藏那最初的岁月
记者:您个人偏爱或偏重于保险历史哪方面的研究?什么触动您情愿集中精力做这方面研究?
陈国庆: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保险前辈段淑英老人的追悼会,我的心被震动了,了解到老人的经历,才得知段淑英和她老伴金展都是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参加这次追悼会后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作为一名新时代保险人,有责任有义务寻找新中国第一代老保险人,记载他们曾经的辉煌,了解他们的苦与乐,展示他们曾经无私奉献的经历,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保单和保险资料已成静物,但我们身边的第一代保险人却是鲜活生动的,是待挖掘的“宝藏”,他们存在,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笔巨大的财富,对我们今天保险从业者有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我心中有一种冲动,有一种紧迫感,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过去只留意历史的落叶和碎片,而却忽视了身边更鲜活更生动更具价值的东西,我应该有所作为……
于是我开始了对新中国第一代老保险人的寻访之路。
寻访从金展老人开始。金展和段淑英的爱情姻缘是保险为他们牵的红线,此后两位老人一生相伴,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60多个春秋,金展老人至今珍藏着两人从保险工作开始至今的几百张合影照片,那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不管经历怎样的人生风雨,经受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带在身边,不离不弃,那是爱情乃至人生的见证。
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内我见到两位老者,是另一对保险伴侣。范宝元同志曾经在中国人保总公司工作,下到省公司,又从省公司下到运城筹建中支,扎根基层,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保险公司停办后,被安排到其他单位。妻子武淑莲尽管刚做了白内障手术,依然忙里忙外,照顾着已走路不便的范宝元。两人相敬如宾。
武存温老人是一位工作在基层多年的农保人,在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住大庙,住学校,在老百姓家里吃派饭。他主要的工作是完成牲畜保险任务,长年累月,他对牲畜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次于兽医,掰开牲畜的嘴巴,看一下牙齿,就知道牲畜年龄有几岁,能一眼分出公母来。为了做好牲畜保险,他一到群众家里,碰上群众干活,就帮助一起干。他干农活样样在行,犁、耧、耙、耱,里里外外一把好手。
为开展农保业务,他跑完东村跑西村。下乡的路,能骑车的路蹬自行车,不能骑的路,扛上车子翻山越岭,饿了吃自己带的饼子,渴了就喝河里的水,夏天热了在河里泡个澡。遇上自行车坏了,自己就是修理工,自行车配件他都随身带。
在临汾老保险人王斌家,当我们发现当时一张保险公司全体人员合影时,奇怪右侧被切去一块,老人介绍说:右侧的那位同志犯了大错误,在后来的那个特殊年代,必须与错误的同志划清界限,如继续保留,意味着支持错误的同志,会被处理。只好用剪刀剪去了一角。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我忽然觉得:此时照片的残缺是真实的写照,残缺是真实,残缺反而是完美。
李学仁在自己新婚大喜之日,见机关食堂失火,奋不顾身,冲上屋顶,接过同伴递来的水桶,泼向大火,不慎被滚滚气浪掀翻,昏迷过去,险些掉下屋顶,幸好同事挡住,大家七手八脚把这位“救火英雄”抬下来。过了约莫20分钟,李学仁才苏醒过来,大家的愁容烟消云散,继而大笑不止,原来李学仁的脸成了“大花脸”不说,崭新的中山装也褶皱不堪,胸前的大红花似墨染过一般。他的英雄举动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奖状:“在伟大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运动中成绩显著”,并获三等模范奖章。
运城保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的黄文楷,身为单位负责人,他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敬业爱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图索取,而且公私分明,孩子拿单位一张纸也不行。绝不以权谋私,自己的家属和孩子全部在村里务农,无怨无悔。
夏县的张春芳老人,历经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洗礼,是一名战斗英雄,获得多次部队奖励和表彰,在战场上双耳被炮弹震聋。脱下戎装后,他成了一名保险“新兵”,靠着执著和坚韧,他包片乡村的牲畜保险,领先和超额完成任务,再获荣誉。在和老人的交流,主要靠纸笔的书写,还有老伴在一旁手语的辅助。老人说话的语句很短,方言口语也很重,但声音坚定洪亮,双眼炯炯有神。老人拿出仅存的一张抗美援朝归来的年轻时黑白照片,胸前挂满奖章,年轻而英俊。部队大熔炉里淬火升华昔日青涩的少年,战火历练出了刚毅的脸庞、结实的肩膀,成就了充满自信、永不言败的钢铁汉子。老人眼中射出那种坚定的光束,仿佛能穿透一切,独有的军人气质使你能读出他的履历,那是军旅生涯铁与火、血与汗的赠与……
几年的时间,我采访了近20位老人,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翻拍了老人们珍藏的影像资料。有位老人把自己保存的公司成立的合影照赠送与我;吴胜老人把自己多年整理搜集的运城保险史料全部馈赠,让我收藏……
记者:这样的走访是幸福和难得的,让人内心净化和洗礼,这些寻访中您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陈国庆: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他们是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奠基者,他们是保险事业的拓荒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渐渐离我们而去,而现在他们是珍贵的保险业“活化石”。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他们身上闪烁着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不畏艰难,勇于战胜一切困难,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正是第一代保险人的情怀和写照,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情愫,成为我们永远汲取不完的精神营养和动力。
每当我采访完一位老人,总被感动着,被震颤着。每一次,内心都能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灵魂接受一次洗礼,是他们书写了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的风采。
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正是用平凡铸就了伟大,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寻访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写下他们曾经的辉煌,也让我深深明白一种责任促使我前行,我要尽我所能,努力发掘。让世人记住他们,让历史铭记他们。同时我也深感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收藏,使自己的收藏行为本身更具魅力,也一定会有更远更深的影响力。
保险入人心 文化须驱动
记者:身为一名老保险人,您认为保险历史的研究与收藏,对于今天中国保险的发展有着哪些重大意义和价值?
陈国庆:保险是一个传递爱心的事业,我从事保险20余年来,一直在思考,怎样做好保险,真正变成传递爱心的事业,避免不和谐声音的发生。既然是传递爱心的事业,为什么社会地位还不是很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原因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业者深思。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保险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保险的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另一个,我们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是一个行业前行的强大驱动力,是行业发展之根。“互济互助”的奉献理念,保险文化总是让人有一份厚重而安全的期望与依托。文化是保险之根,是行业发展的主心骨。保险生来就具有互助、补偿的慈善特性,是爱与责任的体现,慈善文化和保险文化有很多共同点,带着责任、真诚和敬畏,引领客户心智,赢得社会尊重。要以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以销售误导、理赔难问题为切入点,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保险行业及从业人员,严格诚信依法去推广业务,使平等的契约精神在保险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准入门槛,避免人海战术,人海战术是一种“自杀式”的短期行为,贻害无穷。通过努力,让保险从业者成为“白领”,受人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当保险文化渐成磅礴之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宏大乐章融为一体,每一位保险从业者都会感到荣耀感、成就感,才会觉得保险事业值得用一生去厮守、去奋斗。
记者:穿越保险历史烟尘,在历史向未来的凝视中,您应该足以有比其他众多保险人更广阔和别致的视角。您对中国当代保险现状的有哪些感触?
陈国庆: 我认为当前保险业存在几点尴尬:
一、保险还很稚嫩,影响力甚微,近年来各种大灾过后,人们总是问保险在哪里?似乎听不到保险的声音,损失的金额与保险理赔差距很大。这不是行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还没有真正重视保险,政府把各种大风险都承担下来,统统埋单,应该“减负”,加大支持保险发展力度,把风险交给商业保险去经营,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让保险的“翅膀”在暴风雨的洗礼中变强变硬,羽翼丰满起来。
二、个别公司或业务人员不注重企业形象,在小区或街道摆摊,三两个人一张桌子,摆摊设点,设置很随意,看似“便民”,实则把保险做成了“地摊货”,像卖大白菜减价货,怎么能受人欢迎?怎能让人尊重?客户从心理感受上都觉得掉价。
三、保险不是锦上添花,应该是雪中送炭。现在许多汽车销售4S店和保险公司搞联合,送保险,甚至连很严肃的交强险也不例外,保险变成了“搭头货”,被贱卖成赠品,这是保险业的一种悲哀,不应该让这种势头延续下去。
记者:历史需要珍藏,更需要抢救和保护,历史中有着未来,以史鉴今,您对今朝广大保险同业,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陈国庆:我倡议保险从业者诚信敬业,践行守诺,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维护行业形象,提升行业信誉。建议各家公司加快保险条款的通俗化步伐,避免保险条款的内涵和外延模糊。我们都需要警醒保险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它们只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重重危机,恶性竞争还导致不廉洁行为;恶性竞争也直接影响客户的切身利益。呼吁规范市场,回归理性发展,在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