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生活方式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3车市热点回顾(下·技术篇)

发布时间:2014-01-29 09:56:54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未来的汽车,不再单纯追求动力和制造工艺等传统概念,将更多聚焦时尚、健康、灵活、自由、科技和工业间的融合,也不仅仅依赖传统的市场调研来了解客户潜在需求,而是从‘用户超级体验’和‘消费者梦幻般的声音’出发。”

新技术的应用给2013年汽车市场带来了不少亮点。曾把汽车看作“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汽车业草根大佬李书福在2014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演讲中也有了新的观点:未来的汽车是“四个轮子+一块电池(绿色环保的能源和动力)+一部电脑(互联网+大数据)”。实际上,李书福所说的就是新能源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技术,这些新技术已经搅动了2013年的汽车市场,并将在2014年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期盼。

何时能开上特斯拉式新能源汽车?

2013年,电动车市场最“炫”的词应该是特斯拉。它的缔造者,PayPal和龙飞船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以自己最崇拜的物理学家特斯拉的名字命名了他的新产品。特斯拉之所以成为时尚,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电动车的印象,不再是紧凑、便宜、技术含量不高的代名词,而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虽然一直遭遇内地商标被抢注的困扰,不过特斯拉专卖店还是于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正式开始试营业。尽管价格不菲,但仍有相当多的人对其表达了兴趣。而最新消息是,Model S在中国的起售价为人民币73.4万元,大幅低于此前150万-200万元的市场预期,特斯拉称这个决定“需要相当的勇气”,而有评论则戏称,特斯拉简直就是业界良心。

面对特斯拉的逼人气势,李书福声称,特斯拉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吉利分分钟就能生产出类似产品。当然,车是可以复制的,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乃至才情是不可复制的。特斯拉不仅仅是一辆电动车,就像苹果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它们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能够让思想自由驰骋的沃土。

其实,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补贴政策。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上的态度仍显犹疑。有调查显示, 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担心技术不成熟(占比55.1%),二是担心购买价格太高(占比28.5%),三是担心配套设施不完善(占比20.1%)。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以及特斯拉带给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全新认识,新能源汽车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

工信部在元旦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中就预测,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可能有所回落,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亮点。而北京2014年的15万辆购车指标中,也为电动车分配了专门的额度。这会不会像北京汽车摇号一样成为其他城市汽车政策的风向标,还需拭目以待。另外,在2014年1月9日于海口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叶盛基的预期也十分乐观,他认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至8万辆,为2013年的三至四倍。

车联网爆发年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具体应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利用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

2013年年初,深圳市车友互联科技总经理赵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2011年,车联网正式在汽车后市场推行,开始被许多人所知道,既是元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2012年,经过一年的基础建设,车联网已经慢慢稳定,并且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其中,车联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了,而是一个可以落地并且能被广泛使用的新兴平台。他表示,2013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不管是互联服务还是后台建设都已经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其中,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车主认可。

与车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正如李书福的演讲中所说:“我们把汽车变成不再只是一个出行的工具,而是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的‘超级客户端’。”“未来的汽车,不再单纯追求动力和制造工艺等传统概念,将更多聚焦时尚、健康、灵活、自由、科技和工业间的融合,也不仅仅依赖传统的市场调研来了解客户潜在需求,而是从‘用户超级体验’和‘消费者梦幻般的声音’出发。”

可见,汽车厂商们已经注意到,全球新一代的汽车消费者,主要是80后、90后的新兴消费群体,他们是在与前代消费者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应用迅速普及。因此,这些生长在数字时代的消费者,对汽车有着与前代不同的需求,包括他们对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依赖,以及随时随地接入社交网络的需求。这些,都决定了在今天设计一部轿车,在车载信息系统和人车界面方面,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投资。

2013年,国内的车企,从上海通用的安吉星、南北丰田的G-Book,现代汽车的Mozen,到吉利汽车的G-Netlink,比亚迪的“i”系统再到华晨汽车的E-drive,上汽荣威的inkaNet系统等,都已经呈现出由厂商借助新车投放展示了车联网的市场前景。

除了厂商借助新产品推出的车联网技术外,一些诸如高德地图、谷歌这样的第三方也瞄上了车联网的商机。甚至苹果也格外重视,在苹果公布的iOS in the Car计划中,iOS7为汽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用户可以将iPhone功能和操作转移到车载系统中,启用Siri的语音服务,在iPhone锁屏的状况下使用Siri服务,用户可以使用iOS的地图、影音播放、简讯收听、语音通话等功能。苹果自称,已经有宝马、奥迪、沃尔沃等12家汽车厂商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

不过,面对汹涌来袭的车联网应用,智能交通世界网董海龙表示,没有利益回报的任何商业模式,不可能持久,车联网现阶段还是由市场带动。如果车联网涉及到的车辆安全和交通管理方面,由政府出台政策,车联网可能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但目前还没有这个可能,车车交互,车路交互基本上都没有。

无人驾驶渐行渐近

与车联网密切相关的便是无人驾驶技术。从2013年多家大公司特别是谷歌的研发成果看,专家普遍认为无人驾驶技术上已没有障碍。

据专家分析,2013年,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目前国内约有500家企业在从事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约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并且国内企业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双界面 CPU卡技术。在3S领域,国内虽然有200多家企业,一些龙头企业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统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统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13年该领域最新的课题是“疲劳驾驶预警系统”。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车祸大部分是由于驾驶员长时间的疲劳驾驶造成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已经普及摄像头、中距雷达、长距离雷达等组成的驾驶预警辅助功能。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动绕开道路环形交叉口、规避其他车辆并遵守交通信号灯调度,这种汽车可以用来完成送货任务,同时还能省下雇司机的钱,也不用为人为失误付出代价。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己完成停靠和泊车等任务,甚或是用机械手来完成卸货任务。它还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情况,清洁空气和减少燃料消耗。

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预计能在2017年登陆市场,而且其道路行驶实验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超过40万英里的行驶里程。诸如奥迪、丰田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等汽车厂商也已制定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计划。美国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佛罗里达等州以及华盛顿特区都通过了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法律。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汽车研究所龚建伟博士表示,2013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可以说是开展了一场智能汽车的研发竞赛,沃尔沃、福特、特斯拉、日产等企业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都相继亮相,并声称在2015年左右的时间内就要量产,并且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结合,如福特推出的是混合动力汽车、新兴汽车企业特斯拉则推出了全电动无人车。

无人驾驶技术虽给我们带来许多期盼,但仍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有专家分析,常规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是7年,而消费电子设备的周期只有18个月,这还需要电子行业来帮助解决。还有专家直言,消费电子产品发展迅速,每个圣诞节人们都想要一个新的电子产品,而汽车行业却发展缓慢,汽车购买者们希望自己的汽车能用更久,这两个不同节奏的世界,不太可能结合在一起。

当然,比较悲观的看法是,无人驾驶技术要做到让驾驶员“松开方向盘去看报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020年时,汽车将可以具备部分相对简单的无人驾驶功能,比如,在停车场里找到车位。但完全自主驾驶的汽车可能永远不会有,因为,在处理路上意外情况方面,它永远不能像人类驾驶员做的那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