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公益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清末状元张謇与他的公益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14-02-28 09:52:25    作者:程太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张謇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江苏通州,生于江苏海门县常乐镇,定居南通县。15岁时为冒籍应试(借用江苏如皋籍张氏后人之名参加童试,后因如皋张氏后人举报,复归通州),改名张育才。25岁时改名张謇,字季直;50岁后以啬庵为号。张謇自幼聪颖,加上家境尚称宽裕,4岁时即被送入当地邱氏学塾读书。13岁时,已读完《礼记》、《春秋》、《左传》等书,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

同治七年(1868),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考场。旧俗:家庭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者称为“冷籍”,子弟应试往往被刁难。为顺利应试,经人介绍,找到如皋张世德,算作其侄张铨之子参加应试。应试后取为第26名附学生员(秀才)。为冒籍应试事,张世德等人向张謇家大肆敲诈勒索,后经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鼎力相助,同治十二年,才得“改籍归宗”。

同治十三年,应孙应锦(时调任江宁发审局)邀,至江宁任发审局书记,开始旅幕生涯。在江宁,张謇结识了许多名士,也扩大了知识面。是年冬,张謇返里省亲完婚。夫人徐氏,端淑俭朴,乡里有贤名。光绪元年(1875)二月,张謇回到江宁。期间,结识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翌年夏,入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吴长庆部去登州,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厦,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理画前敌军事”,参与吴长庆部历次重大决策。光绪十年,吴长庆病逝,张謇回到故乡。次年春夏之交,应顺天府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光绪十三年,孙应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同年十一月中旬回家度岁。后,致力于教书与著述。曾先后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洲书院并参与编纂赣榆、东台两县县志。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终于得中状元。

甲午战争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光绪二十一年,当两江总督张之洞要求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时,他慨然应允。大生纱厂筹办之初,正值上海纱市疲软,加上通州偏安一隅,风气闭塞,社会资金向工业资金的转化阻滞重重。张謇为筹办纱厂资金忍辱蒙饥,历经艰辛,到光绪二十五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投产。纱厂投产后,年年盈利。

为实现“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初衷,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之时,努力兴办各类学校,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稍后,兴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一批中、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创办博物苑于通州城南,这也是中国人自办最早的一所博物馆。

在兴办实业、教育的同时,张謇积极筹办公益慈善事业。张謇认为,地方发展之根本在实业与教育,而慈善则可弥补这两者之不足。于是,他在南通兴办了一批公益慈善事业,如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盲哑学校、医院、贫民工厂、济良所、栖流所、游民习艺所等公益慈善机构。

育婴堂 光绪三十年,张謇等人择通州城北唐家闸渔池港北隙地扩建通州育婴堂,光绪三十二年堂成,占地面积24亩,建筑皆系新式洋房,内设幼稚园和初高等小学堂,时为全国创举。

养老院 民国2年6月29日,张謇在南通开办第一养老院,院址在南通城南白衣庵侧,占地17.5亩。民国9年,张謇在海门开办南通第二养老院,院址在他的出生地海门常乐镇。民国11年,张謇在南通开办第三养老院,院址在第一养老院对面,建筑用银3万余元,收养老人124名,其中男83名,女41名。

盲哑学校 民国4年,张謇在南通设立盲哑师范学校传习所。民国5年,在南通城南狼山东北麓残废院的西北侧辟地6亩,建办盲哑学校。当时入学者,盲生、哑生各4人。至民国22年,该校已毕业四班,时在校学生有44人,盲科18人,哑科26人。

残废院 民国3年,张謇于南通狼山北麓建残废院,屋宇48间,占地6亩,建筑用银1.44万余元。时收有男残废者百余人,女残废者23人。院内设有男女工场,手存者,授以手能之事;足存者,授以足所能之事。每日工作数小时,工作种类有制作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盒等。残废者患病由院中医治,病故由院中安葬。入院后的衣食,由院中供养。残废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界域,皆可入院。

贫民工厂 民国元年,张謇于南通设立贫民工厂,就南通城西门外紫薇院西购地27.2亩,辟沟取土垫地,筑岸造桥。民国2年工成。民国3年3月,收徒工75人,开工后仍陆续招足定额百名。艺分竹、木、藤器、皮革、织布、雕刻、缝纫等。

栖流所 民国5年,张謇就南通城旧教养院改建成栖流所收容流丐,建食宿工作屋40余间。

济良所 民国3年,张謇就南通城南旧大税使署平屋25间改建为济良所。“有寝室、事务、应接、习工等6室。入所额24人,授以书算、缝纫、手工、浣濯、烹饪之事,为出所后治家之预备,授课之期为6个月”。

其它临时救济事项 冬季赈粮。为救济一般贫民,每届冬季发给贫民冬粮一次。冬粮经费,临时劝募,函请各行业公会及热心慈善人士捐助。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一生,眼光长远,注重实效。他身处民族危亡日益加剧、时代风云变幻莫测的动荡年代,而他的思想观念却能始终与时俱进,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