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由中国保险学会主持举办的有关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筹建会议在京举办,参会人士既有保险业内经营管理者、保险历史研究学者、也有保险业外的收藏家。
与会人员对业内探究已久的保险博物馆筹建与设想、保险历史文物基本情况、保险博物馆操作原则与建议、保险博物馆选址等诸多热点主题进行了深入详尽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同时亦对《中国保险史》的编撰、航运海上保险研究会的筹备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和理念。本次盛会不仅推动保险历史研究、收藏,引发更高视野更广维度的探讨和思考,更是使得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创建蓄势待发。
独家采访了其中五位业内业外的保险历史研究学者和收藏家,就研讨会所涉核心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珍存与抢救
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记者:请大家谈谈对这次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座谈会整体感受?您认为此次会议对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个会议意义何在?
王珏麟:我参加这次由中国保险学会主持的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座谈会,亲身感受和见证了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保险学会建立和推进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非常高兴。可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正是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建设大幕,必将大大推进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建设进程。我想,若干年后我们再回忆这次会议,可能会给予它更高的地位。
陈国庆:这次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座谈会开得非常好、非常成功。我自己收获很大,使我对保险收藏和保险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了认识,对保险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与收藏大家们的交流,大家一见如故,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事业,产生更多的交流火花和观点的碰撞,学然知不足,更多的是看到差距,学到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为自己今后收藏的方向更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林振荣:此次会议依托嘉宾群体的智慧使博物馆筹建方案更臻完善,愈显充实,使创建工作的可执行性倍增。会议形成了思路清晰的擘划蓝图和操作性强的举措,为博物馆的筹建做好了民意舆情和实施细则上的准备。可以说,目前创建保险博物馆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完全具备。接下来,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的话,启动保险博物馆创建工作,将务虚变成务实,将指日可待。
中国保险业历史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星星之火,终于燃成燎原之势,小众的收藏雅好,终于演变成全行业的主体行动。中国保险业需要自己的文化地标,中国迫切需要创建保险博物馆。中国保险学会重提建馆之议,实际是找到了社会民众亲近保险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找到了当代保险人接纳历史文化的诚恳方式,其意义不亚于撰写一部传之千古的保险文化史。
成继跃:我相信这次会议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激发起一些人的思想来、兴趣来、行动来,这些效果会在今后一段时间显现出来。或许一些大的项目正在孕育之中,我完全有这个预感。
赵守兵:这次由中国保险学会举办的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筹)座谈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来自业内的各方面的代表畅所欲言,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管是个务虚会,但是在中国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历史上应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可以说,中国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从“虚拟的理念”到“现实的体验”、从“顶层设计”到“融入大众”方面走出了坚实而可贵的一小步。
记者:目前中国保险历史的保存和收藏的实际情况如何?
陈国庆:本人孤陋寡闻,拘泥于偏远小城,但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保险历史的保存和收藏,在保险博物馆的建设之前,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力量,显得单薄。分散,难以形成影响力。
在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构建思路上我个人认为:首先申请争取政府支持,办成国家保险博物馆,起点要高。
筹建方面,动员保险行业内外的力量,整合资源,办成高起点、高品位的博物馆。通过保险文物的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人的对话,源源不断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传递更多的积极的信息和正能量。保险博物馆的建设,注重投资费用的平衡,博物馆基础建设和展馆的展陈投资并重,避免基础部分是富丽堂皇,展陈部门比较单一缺乏新意。
林振荣: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时断时续,加之遭受十年文革的浩劫,幸存下来的保险史料实物寥寥无几,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收藏机构和保险公司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珍贵的保险文化遗产濒临毁灭的境地,有价值的保险文物目前属于稀缺资源。
近几年来,在收藏圈里中国保险历史文化专题收藏渐渐聚拢起了人气,收藏网站、拍卖公司相关题材文物的交易十分活跃,专题鉴赏研究方兴未艾。据个人寡闻浅见,目前国内的保险历史收藏爱好者还不多,藏品具备建馆规模的不会超过十个人,有系统整理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
至于说到总体上有多少件保险文物存世,尚无法做系统统计和科学概算,还不好说存世物品中具备文物及展示价值有多少件(即使估算也是毛估估,没有科学依据)。
目前所见的中国保险历史文化专题藏品的种类,时间范围大概自晚清始,历经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及恢复,延伸至改革开放年代的超常规发展。存世保险文物基本上涵盖保险公司筹资注册创立、展业、运营全过程的史料文献和实用器物,既有各家保险公司的股票、章程、保险单据、照片、保险税票印纸、广告月份牌、文献资料等平面类文物,又有保险公司招牌、徽章、保险书刊专著、保险业务宣传品礼品等立体类实物,两者交相映衬,门类纷繁,洋洋大观。共同勾勒出两百年保险行业的风雨沧桑,可以据此搭建签单、出险、履约理赔等业务活动模拟场景,演绎保险业务经营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保障作用的概貌,以博物展览的形式邀集社会各界广而告之,唤起人们已逝岁月的记忆,为保险业正本清源。
创办起以教育功能而非收藏功能为中心的保险博物馆,就能真真切切地起到提升行业文化品牌和文化竞争力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保险博物馆的社会效益肯定不会差。
成继跃:结合个人多年收藏史来归纳,我认为目前发现的保险历史文物具有以下特点:
1、门类齐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保险单、书籍、杂志、报纸、招贴画、徽章、照片、证件、招牌、办公用品、宣传品等四、五十个品种。材质有金银等金属、瓷器、陶瓷、纸制品、木器、塑料、丝绸等等。
2、传承有序。重要历史时期和险种都有代表性文物留存。如清代、伪满洲国、伪华北政府、重庆陪都、中共地下党、战争险、农险、简易人寿等,还有珍贵的保险历史名人遗物等。
3、藏品成系列,优势明显。如保险单就有明清时期的300多家公司签发生效的保险单,目前金融系统没有一家可比;民国时期保险公司招牌超过20面,数量没有一家行业博物馆可比;民国时期徽章就有金、银、铜、铝、铁、塑料等多种,有司徽、纪念章、客户识别章等多种用途。
4、实用性强。以上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很强的观赏性,以目前已经发现的保险历史文物为基础,建立一家中小型保险博物馆完全有可能。
赵守兵:现在,对清民两个时期中国保险业文史资料的保存和收藏情况比较乐观,来自民间的力量让散失于各地的资料汇集,上海上档等史料馆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一些。不过,对于这些史料价值的研究、挖掘和利用远远不够。“历史蕴含价值”,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的领导人富有远见和洞察力,给予微博的资助。
建设一个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比较容易,难度在于未来日常的运营。一个强大的理事会,一个富有使命感的首席运营官,一批富有文化创意并且能倾心投入的专业人才,是确保保险博物馆日益繁盛的前提。
由历史指向未来
记者:大家认为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建设应该分几部分如何进行?
林振荣:这是个核心问题, 不揣拙陋,根据我以往几次办个人收藏展的筹备体会,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其一、既然瞄准国字号博物馆,将来肯定要承担国际同行间的历史文化交流责任,因此展馆的选定、展厅的布置、采光色彩格调设计,要符合国际时尚潮流,一定要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按国际展览通行标准操作,保证十年、二十年不落伍。展厅的参观路线按历史顺序,曲径通幽,让观众不走回头路。展室氛围要尽量体现行业经营特色,有助于“探崛起奥秘,知行业源流”,有助于激发“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其二、馆藏要尽可能门类丰富一些,展品要尽量多一些,藏品不一定全部陈列在展柜展框里,但要有定期轮换的打算。当然展品的选择不能贪多求全,坚持精品至上原则,宁缺毋滥,尤其是不能降低展品等级标准规格。人们走进博物馆,一般是想看看已经从视野里消失的行业岁月、追忆快被遗忘的人和事。如果只是挂出几张喷绘放大的会议照片,摆几件领导批示文件复印件,满堂都是当代的行业文献,内涵深度就会差一些,可看性就很一般。尤其不能容忍满厅展出的都是不上档次,在旧货地摊上随便一拨拉就能够拨拉一大堆的展品。虽说不能厚古薄今,但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晚清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国人民保险初创时期。否则,就会变成大杂烩,其展示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
其三、展品的来源,可以通过整理保险公司旧有库存,发动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动员老员工捐赠或提供线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汇聚全行业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捐献个人珍藏,不断完善、充实馆藏。最快捷的方法,无疑是把国内外几位知名收藏家的珍藏征集过来,构建起博物馆的展品基础,面向全社会再选购一些填补空白的展品,蔚成大观。
博物馆建成后,要坚持不懈,始终致力于发掘、整理、收藏、研究金融历史文物。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就会有社会收藏家慷慨捐赠保险文物。
其四、博物馆要依托保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资源,形成智囊团,打破种种人为藩篱,主要进行专题科学研究,可以聘请这些专家为兼职博物馆员,形成弘扬保险历史文化的合力。
其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借鉴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银行博物馆等,学习它们的运营方式,汲取成败经验,从而拒绝平庸,走向精彩。
赵守兵:我个人是从博物馆的功能来考量的。我觉得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建设规划依据其功能,可分为五大部分:一是展览区域,该区域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用于展示构想中的全部内容,二是临时展览区域,三是接待休闲区域,四是礼品区域,五是预留区域,为博物馆丰富内容预留一定的空间。其中建设的重点是展览区域,需要从现在乃至未来消费者的视角思考进行设计,充分满足博物馆观众的需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观众体验。
王珏麟:我认为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属性一定是公益性的,它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时序反映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建立子馆,主要反映天津、宁波、重庆、大连、营口、福州、青岛、武汉保险业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反映现在国内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港澳台)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这将指明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是历史生动重新演绎
记者:在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中有哪些是特别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王珏麟:在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我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保险公司在国内历史逐步中断了,但在港澳台历史并没有中断。例如目前先施保险和永安保险在香港的公司还在经营着。太平保险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去了台湾经营,一部分留在大陆经营。同时,国内民安保险公司停止营业,但在香港又成立了民安香港分公司。
二是“文革时期”国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历史是中断的。但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公司的历史是没有中断的。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公司在1956年分别去了香港。从1956年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在海外筚路蓝缕,几代保险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闯出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认同。而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在中国保险史当中反映。因此我认为在建馆和编写中国保险史当中都要详尽进行反映。
三是对在中国保险不同历史时期做出巨大贡献的保险人物要有一个具体描述,使得博物馆更有看头。
同时,我认为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在各个展厅设置上要更加艺术化。既能体现保险历史的厚重感,也能体现出其艺术美。可以分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六个展馆。以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历史变化的标志性图示,使读者能辨明不同时期保险业的发展变化。这样既能独立又可以整合为中国保险史的一个整体。
林振荣:我眼中的中国保险发展历程,不是由纯粹的文字史料所组成,而是由一个个保险历史人物、一家家兴废频繁的保险公司、一宗宗重大保险历史事件、一幕幕历史情境剧所组成,它们是鲜活生动的,是立体具象的,它们可以通过沾满历史尘埃的保险文物载体演绎出来。
因此,我觉得保险博物馆的建立需要坚持某些原则:
其一、在内容设计上应以“史”为纲,以物证史。围绕“史”来展示“物”,形象呈现本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必须把博物馆和历史资料陈列室区分开来,二者有本质区别。凡博物馆都要在文化部门注册备案且向公众定期开放,而资料陈列室则可不定期开放,只对行业专门人员开放。博物馆展品必须以真实可靠为主(除非像古代壁画、丝织品等实物保存的干湿度密封性环境要求非常高,才会允许临摹仿品陈列,且必须明确标识);而资料陈列室展示可以全部是复制仿品。
博物馆的“灵魂”就是“史”的存在。即使展品的“物”已被使用得陈旧不堪,它恰恰是历史的“见证物”,是行业活动最真实的信息载体,能一窥行业兴衰轨迹,是最具“观赏性”的。保险博物馆以弘扬行业历史文化为宗旨,要力争成为人类保险文化精华的守护者。
其二、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原则:不建则矣,建就争创一流。要尽可能网罗保险业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实物与历史事件的见证,浓缩保险业200多年的岁月沧桑。真实记录外资保险踏上中华大地以来这段有着落后与屈辱、奋进与光荣的行业历史。
其三、“以人为本”原则:一部保险史,既是保险行业保险业务的历史,更是保险人的奋斗史,无论是创建保险博物馆,还是编撰中国保险史,都不能“目中无人”。可以尝试在博物馆里创设“保险名人堂”,也可以在《保险史》里增设“保险先贤名录”,把对中国保险业有重大贡献的保险先辈的事迹,隆重推出广而告之,像朱葆三、过福云、李煜堂、张似旭、吕岳泉、王效文以及史带等,更有像胡詠骐、谢寿天、程恩树、卢绪章、林震峰等中共地下党革命先辈,他们是行业的骄傲,对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保险行业理应大张旗鼓彰显之。
其四、“可持续发展”原则:筹建保险博物馆如果只是为面子的政绩工程,那将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不会立竿见影马上出经济效益,下决心筹建就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不能凭一时的热度,不能有一劳永逸一曝十寒半途而废的打算。博物馆竣工剪彩之日,只是宣告新生儿的呱呱坠地,其茁壮成长还需辛勤哺育,付出加倍的关爱。要宽容初建时期的幼稚,要承受其“成长的烦恼”,要为博物馆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博物馆要有后续的藏品征集,并补充到博物馆的馆藏之中;随着时代的前进,博物馆的陈列也可能需要更新和扩充。
其五、保险博物馆的功能应定位于“让历史走进今天”。即要“激活历史”,就必须“现代”起来。筹建保险博物馆和编撰《中国保险史》,是传统的传播媒体,而开发专门博物馆网站网页、创建鉴赏博客和论坛,利用广播电视形式,则是新兴传播平台,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千万不要像有些行业博物馆门可罗雀,常年关闭,让珍贵的历史沉默死寂。可以创办类似《保险博物馆之友》那样的刊物,定期不定期发布展览信息;可以围绕行业特点,结合纪念日(明年是外资保险进入中国210周年和中国民族保险业诞生150周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开展有奖征文、艺术创作活动,吸引观众参与互动,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发挥行业舆论正能量,展示行业博物馆在收藏、保护、研究本行业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内涵与优势,感悟“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从而赢得公众对保险业的认同和关注。
其六、保险业需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者。保险文化是保险业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和信仰支柱,是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但留存了可歌可泣的兴衰成败故事,还积淀了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可以通过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将其升华为行业文化软实力,借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影响力,从而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要想办法把对博大精深保险历史文化的尊崇,经过科学擘划、周详安排,集中于博物馆来全方位陈列,激活之,彰显之、流传之,实现行业灵魂的代代传递和行为习得。
我们通过“创旧”,创新出符合历史发展传统的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更可以领悟保险历史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深远意义。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难有现实的广泛认同。一个行业自身的历史越是深入人心,就越有凝聚力。这样的凝聚力,是行业同仁认同的“屋顶”,是发展之路上“核裂变”的基础。
赵守兵:中国保险历史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坚持高水准的定位原则,全面地展示保险行业历史,长远规划,系统设计,其受众不单单是面向行业从业者,还要面向普通的消费者和中小学生,因此其目标定位是中国保险行业的文化中心,文化地标;中国保险行业的培训中心,教育基地。
投入巨资采购清民两代保险历史文化藏品是完成博物馆藏品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对收藏者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劳动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最高敬意的隆重表达。
陈国庆
王珏麟 |
林振荣 |
赵守兵 |
成继跃 |
成继跃:供职于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
赵守兵:供职于阳光保险集团
王珏麟:供职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宁波分公司
陈国庆:供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运城分公司
林振荣:供职于上海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