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到市区上班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则有了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
近日,记者走进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村,这里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农村居家养老中心,运行已有将近一年时间。
在北京市,城镇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比重比农村高8.5%,同时,农村独居老人的比重为15%,比城镇老人高了6.9%。农村养老问题已日益突出。
“养老院每月2000元的价格,但只有少部分农民能负担起。”赤鲁村村支书尤淑凤说。
去年,赤鲁村调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37位,人人表示希望村里能提供养老服务。
于是,居家养老模式成了赤鲁村的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形式为由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或在社区创办日间服务中心。
去年4月,位于赤鲁村的北京市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动工。
中心就建在村委会。“活动室、放映厅等设施都在村委会,如果把居家养老中心办在这,设施能提高使用率,实现综合利用。”尤淑凤说。村委会的办公空间被大大压缩,只保留了出纳室等有限的几个办公室,其余的房间都被改为了老年餐厅等养老服务空间。
3个月后,赤鲁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门,成为了集视听、娱乐、阅读、购物、体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里25位老人缴纳了每月200元的服务费。
走进赤鲁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北侧的一拉溜房间,分别是健康体检室、心理放松室、图书娱乐室等,记者进屋探访,其设施不逊于城里的社区养老中心。
在健康体检室里,摆放着目前最先进的“云健康检测终端”。这台类似ATM机的检查仪器,能立马检查出老人的体重、血压、血糖、心率等各种健康指标,数据同步传输到镇卫生院,医生可根据老人的健康档案实时发回健康指导。
还有能够凭养老助残券购物的爱心超市,老人不用出村就能购买生活必需品。
最受老人欢迎的是老年餐厅。每天7点提供早餐,12点午餐,17点晚餐。腿脚不灵便的,中心还负责送餐进门,不需要额外费用。
每月200元的费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今年83岁的村民曹淑琴告诉记者,如今她不用再等孩子们回家做饭。“一天3顿饭还不到7块钱,花得值。”
但这低廉的价格能否维持?
“肯定不够。”尤淑凤给记者算了笔账,“采购菜品、更换用具都需要钱,再加上最近人力成本提高,虽然区里、镇里都给了补贴,但每个人需要交纳700元才能维持下去。”
200元与700元之间的差距,尤淑凤却不敢逾越,“多收了,人就不会来了。”
如何才能维持运转?
“必须能够自身造血。”她曾想过,能不能对外营业,“变成养老院。对村里的老人收取200元的费用,这是村民福利。对外按市场价收费,吸引城里人,每月2000元,有几个人来,我就能维持运转。”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