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状况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等特点,独居老人、空巢家庭等急需照顾的人群逐年扩大。根据《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统计数据,全市户籍人口1426.93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从2011年末至201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9.57万人,增长5.6%;预计到2025年,上海人口老龄化比例将高达35%左右。
上海市养老机构供给状况
截至2012年,上海市共计养老机构631家,其中政府办301家,社会办330家。床位数共计105215张(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张),比上年增加3.3%;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
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全市共计313家,服务人数共计1.10万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区助老服务社:全市共计231个,服务人数共计2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2.60万人,比上年减少5.3%;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全市共计49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6093家,使用面积达171.8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028家。
同时,在上海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当地民办养老机构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具备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对我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民办养老机构将市场机制引入公益事业。尽管公办养老机构在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质使其更注重社会效益,容易导致在资源配置和对老人的服务方面的效率低下,养老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弥补了这一不足。把私有资本注入到公共领域,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养老服务的供给过程中,也就是把效率引入社会公益事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第二,竞争机制使民办养老机构更具活力。市场机制会促使民办养老机构之间良性竞争,优胜劣汰。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来自私人,如果经营不善就会造成经济损失,这使得民办养老机构比公办养老机构更有动力重视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民办养老机构必须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对老年群体和其家庭的吸引力,才能保证自身具有竞争优势。
第三,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民办养老机构更有效率。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出资兴建,在设施配备、人员安排、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养老机构缺乏自主性,既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或闲置的现象,也会导致养老机构动力不足而效率低下。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是养老服务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的结果。民办养老机构自主经营,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将资源投入到老人最需要的地方。
总体来说,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时间最早、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庞大的老年群体为机构养老服务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供给与需求是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在经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供给水平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