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60多年前的两起船舶沉没疑案

发布时间:2014-06-20 13:38:31    作者:程太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我国海损事故——船舶沉没案发生最集中的时期。1945年10月15日,“中安轮”号客轮在长江武进荫沙与泰兴天星桥间沉没,我苏浙军区800多余名指战员不幸遇难(失踪)。1948年12月3日,“江亚轮”在吴淞口外横沙西南白龙港附近突然爆炸,旋即葬身海底,旅客和轮船员工1483人遇难(失踪)。这两起船舶沉没案事故,是我国航运史上的重大惨案。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回顾。

“中安轮”沉船事件

1945年秋,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在重庆与国民党举行谈判时,决定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8个解放区。同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贯彻党中央指示,曾在发展苏浙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战员,于同年9月下旬起奉命撤往长江北岸。

10月中旬,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及地方干部绝大部分到达江北。就在苏浙军区即将完成北撤任务的时候,10月15日,发生了“中安”号渡轮沉没的重大事故,800余名指战员不幸遇难。

当时,为了争取时间北撤,中共苏中五地委除发动沿江人民支援木船外,还临时征用了中华轮船公司镇江分公司“镇江——泰兴口岸”线的“中安”号渡轮,该渡轮正常情况下运载客人600人左右。此船被征用后,日夜往返于武进荫沙与泰兴天星桥之间,已有七八天之久。10月15日夜,该船再次从荫沙启航。这次上船的有苏浙军区第四纵队部(含直属队)、十支队部分指战员以及苏南解放区的部分地方干部和临时征用的民工近千人。“中安轮”行至泰兴县天星桥西南约两公里处的江面时,因船体陈旧,舱底漏水,加之超载过重,出现严重险情。当时,船员一面拉汽笛呼救求援;一面让乘客在船侧来回移动,试图缓解险情。不料反而引起船体严重摇晃,加快了沉船速度,至午夜时全船不幸沉没。

事故发生后,大江南北的江阴、武进、丹阳、扬中、靖江、泰兴等县靠近的船民、渔民,听到呼救声后,立即前来抢救遇难的指战员和处理善后事宜。泰兴天星桥渔民丁广田等参加接运指战员工作连续七八天了,当听到呼救声后,立即开船出江,先后两次救出数十人。泰兴城西区委组织江边群众准备干衣,烧好生姜茶,热情接待落水获救的指战员。除泰兴县外,其他各县沿江群众和过往行船也救起了一些落水人员。据当地一些知情的老同志回忆,累计获救者不足百人。

此次沉船事故共有800余人不幸遇难。经多方查询,知道姓名者不足300人,其中,区、营级以上干部众多,包括: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苏浙公学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杰,苏南行署财经处长李建模。

事故发生后,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泰兴接见了获救的同志,对幸存者表示安慰,对牺牲者表示沉痛悼念。沿江地区的人民群众主动将漂浮的烈士遗体就地作了掩埋。新中国成立后,鉴于韦一平同志曾任苏中一、三地委书记,故将其忠骨于1950年迁葬于扬州烈士陵园。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10月15日在800英烈牺牲42周年之际,在泰兴城北郊建成“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内有宽6.4米卧碑一座,正面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亲笔题写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馆内陈列若干烈士照片、文物、图表及简要文字说明,反映有关历史和烈士生平。纪念馆北端为800英烈长眠的墓地。

“江亚轮”沉船事件

“江亚轮”于1948年12月3日沉没。该轮原名“兴亚轮”,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于1946年接受的敌伪船船只,后归属该局作为沪甬(上海至宁波)线班轮。“江亚轮”原核定舱位2100人,后经改造增添舱位,核定舱位2250人。该轮从上海起航驶往宁波,乘客严重超载。

事故发生后,国民政府交通部事故调查组调查公布的实际乘客数为2607人,轮船员工191人。该轮驶抵吴淞口外横沙西南白龙港附近突然爆炸,旋即葬身海底,旅客和轮船员工1483人遇难(失踪)。这是中外航海史上骇人听闻的重大惨案之一。经中外潜水员数次探查后,宣布为被水雷炸沉,但未报道详情。

当时国营招商局和各轮船公司的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经国民政府交通部核准,归由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办理。旅客所缴保费,按统扯费率3%附加于船票内,由国营招商局和各轮船公司定期结算。此惨案经宣布事故原因后,有关旅客死亡的赔偿,因不属保险责任范围,乃由国营招商局支付抚恤金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