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数字化医疗让健康产业更“聪明”

发布时间:2014-06-25 09:28:03    作者:吴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近年来,健康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其中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保险在其间也是推波助澜。在主题为“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第十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中,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万晴瑶博士指出,健康管理服务有助于参保人提高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现有技术平台和服务网络积极参与社保经办管理和服务;还可以通过保险资金投资参与打造健康服务产业,如投入相关药品、医疗技术、医疗设备设施研发,投入有关预防保健服务行业等。

她的观点与该届健康产业论坛现场的嘉宾观点遥相呼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朱晓明教授在“数字化医疗年代:谁更聪明”的主题演讲中分别阐述了建立个人健康档案(PHR)的重要性以及实行O2O医疗管理模式的价值。他认为,建立PHR或许可以改变医疗格局。“尽管社区医院在硬件等方面可能不如三甲医院,但PHR的建立有望让社区医院在某些方面逼近三甲医院。”他说,“因为数字化年代最大的特点是数据可以复制,信息可以共享。” 朱晓明举例说,当社区医院遇到疑难杂症时,可以查阅PHR数据库,比对相似病例的治疗记录,采取最好的解决方案,从而确定对病人的整体解决方案。尤其是当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PHR,实行O2O管理后,它们将拥有海量的数据。经过对数据的精准挖掘,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宝贵价值,造福于全社会。

据平安健康吴新春介绍,在美国,家庭及社区保健是健康产业最大部分,中国才刚刚开始起步。目前,平安健康险对重点客户提供了家庭医生服务、24小时电话咨询、app互动、重点大客户上门服务和专业转诊服务等,会给客户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方便了消费者对家人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监测和管理,带动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发展。

此外,参与论坛研讨的多位专家认为,多元化办医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必须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和行政力量垄断医疗资源的既有格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钟东波认为,我国的社会办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民营医院数量30年翻了九番达到9700多家。因为具有内生动力,因此社会办医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表示,面对机遇她更看到机会之下所隐藏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投资选择难度会加大。拥有三家私立医院的台湾天成医疗体系董事长张育美则表示,办医关键不是获利快,而是永续经营。

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海斌分享了他创业十年来的心得体会。他说,政策、人才和管理都是绕不过的挑战。美国独立实验室已占诊断市场40%,而我国仅2-3%。他相信,随着40号文件的发布,独立诊断实验室一定会大有发展。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非盈利的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实际上是同盟军,应该在政策上视同于公立医院。他说:“现在国家鼓励社会化办医,尽管它可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但始终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问题。”以此,庄一强建议把医院分成三类:公立医院、私立公益性医院和私立盈利性医院。“只有这样,就医的态势才会平稳。”

现在,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不仅仅是风险补偿的功能,而是更注重就医服务的提升和健康管理,这就增加了提供配套的增值服务需求。目前,保险公司都会通过外包的方式,由第三方服务公司向购买健康险的消费者提供在线咨询、体检等增值服务,这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健康风险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由于公共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全国的患者都到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排队看病,也催生了医院黄牛等灰色职业。以平安健康险为例,它可以提供专家预约等增值服务,还在9个城市20家重点三甲医院安排了驻点服务,借助第三方采购和直属的专业背景医护人员,为去医院就医的消费者就医引导,有利于促进衍生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本次论坛第三主题关注“创新推动健康行业发展”。来自赛诺菲、阿斯利康、西门子等医疗行业的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技术创新满足中国新兴医疗市场需求,销售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做到以病人利益为中心。此外,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则表示,信息化让上海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共享。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策略创新,归根结底就是管理者不受现有体制和机制模式的影响,有所突破,有所改变。

不过,所有的新思路、新尝试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健康保险的推广将为这些创新的“孵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例如,目前,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并不充分。有些私人医院或者公立医院的特需诊疗部、国际医疗部提供先进的诊疗技术,拥有高端的医疗器械,治疗环境也非常舒适,但主要面向高端人群。这主要是因为高端医疗服务相对普通医疗服务较贵,如果没有保险报销,消费者一般只会选择普通的诊疗服务和药品。

平安健康的吴新春此前曾考察过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一些高端医疗机构,发现在这些高端医疗机构的墙上指示牌,贴着很多家可直付的保险公司名字。据了解,这些高端医疗机构的客户里,50%都是由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的。另外,市场上销售的很多高端医疗险是可以提供进口药品、特需诊疗等医疗费用的报销的。未来高端医疗险的进一步推广将有助于国内高端医疗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