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发布——

“70、80后”对养老准备不足

发布时间:2014-07-16 10:28:06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退休生活也越来越重视。《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居民意识到自己应该为个人退休收入负责。但不同地区和年龄阶段的居民退休准备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70、80后”的青壮年人群在养老上的准备有待提高。

日前,在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与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发布暨养老保障方式改革论坛”上,双方发布了《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报告测算出今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30,中国居民普遍对退休后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退休也有一定准备,但措施仍有待加强。近八成的受访者意识到自己应该为个人退休收入负责,表明中国居民已逐渐摆脱了“养老靠政府、靠单位”的固有观念,在退休准备的意识上有了很大进步。报告同时也指出,中国不同地区及年龄阶段居民的退休准备状况还存在差距,尤其是“70、80后”的青壮年人群,无论在预期、态度、意识和知识层面都有待提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退休准备指数意义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2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9.7%,且每年以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3年,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5%,将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海康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马君硕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响应海康人寿外方母公司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连续三年进行的全球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海康人寿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于2014年展开第二次合作。这份报告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雇主、商业金融机构以及居民推动与退休准备和保障相关的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他说:“我们希望通过关注中国居民对退休生活的预期和准备情况,唤起人们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呼吁公众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及风险承受能力,为退休后的生活尽早做好养老规划。”

商业养老受重视

个人退休准备意识提高

本次调查问卷覆盖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1800位在职和200位退休受访者,在深度及广度上较去年有了较大提高。报告撰写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表示:“与2013年64.9%的比例相比,今年有更多的受访者(77.6%)意识到自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退休收入负责。虽然为退休进行储蓄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依旧是居民缓解退休收入压力的主要方式,但其中商业保险的选择比例较去年有了较大增长,对已退休者而言,其重要性已成为仅次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保障产品,这也预示着个人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退休收入责任。”

调查显示,居民对保险产品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与去年相比,居民对与退休保障有关的金融产品有了更多的兴趣和选择,总体上更偏好将来无法照顾自己时能够承担长期护理费用的产品、保障退休收入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产品、承诺提供有保证的退休收益流或退休后可以获得终身收入的产品。中国居民在养老这一问题上正在经历观念的转变,在退休准备的意识上正开始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图1:万一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前无法继续工作,您是否有“后备计划”来支持

青壮年退休欠准备

“70后”成退休准备谷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退休准备状况还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其中财务问题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欠缺完善的退休规划、储蓄水平相当不充分等问题成为“70、80后”中国青壮年一代的共同特点。

陈秉正教授指出:“年龄越大,退休准备程度越完善。而25-55岁青壮年人群与55岁后的中老年人群相比,其退休准备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大多数居民平时有储蓄行为,但约53%的居民并没有良好的持续性退休储蓄习惯,而青壮年中这一比例更高。受个人阅历影响,这个年龄段居民的财务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由于正处于事业高峰期,其生活的重心更偏向于事业开拓,用于退休方面的储蓄会相对较少,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制定退休计划。这一点,在35-39岁的年龄段,即大家称之为“70后”的人群,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年龄段群体处于退休准备指数的低谷区。

“今年新增了关于因故无法继续工作的退休后备计划问题,而中国有多达58%的人没有或者不知道后备计划,已有的后备计划主要依赖个人储蓄与家庭支持,缺乏有规划的保障方案”,陈秉正教授补充道。(见图1,2)


图2:后备计划的来源

报告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程度也影响着个人退休准备的程度。总体来看,发达地区(人均GDP>55000元)的退休准备指数最高,表明其退休准备最充分,这主要得益于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较高,以及退休计划比较完善。在个人特质影响中,男性的退休准备指数要高于女性,主要是男性在事业上的更强的管理能力帮助其订立更完善的退休计划,并且男性的挑战精神使得男性对获得期望收入的信心更强,因而男性在退休规划与意识上更有优势,而女性在实际行动上更有优势。

预期高但准备不足

实现养老愿景须力发多方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对未来短期内个人财务预期持总体乐观态度,对退休后的生活普遍有良好的憧憬和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关注旅游、陪伴亲友和发展新爱好等物质要求之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大部分受访者对退休后生活比较乐观,尤其是对“子女收入”、“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等信心十足。

图3:退休收入来源

但在对中国居民退休收入来源分析上,社会养老保险、储蓄和商业养老保险仍然是退休收入的三大支柱。(见图3)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2%,比去年62%的比例有了显著提升,表明社保覆盖率在进一步扩大。在受访者中,有近一半人将社会养老保险看作最重要的退休收入来源。《报告》指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体系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商业养老保险业在保障居民退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有2/3的受访者选择退休储蓄作为最重要的退休收入来源,但实际上将储蓄作为主要退休收入来源的受访者并不占多数,主要原因是居民在各个阶段都有储蓄习惯,以作为重大风险的应急金而淡化了作为退休收入保障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保险类产品在中国居民退休收入保障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报告》也发现,在未退休者的预期中,只有37%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将成为自己最重要的退休收入来源,而将股票、不动产的投资等其他投资方式作为退休收入主要保障的比例超过了20%,与现状产生了较大差距。这一方面表明年轻居民投资种类的多样化以及对投资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保险产品重要性的忽视。

对于养老保险产品的态度,《报告》显示,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购买的金额越高,对未来经济预期越乐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话费更多钱购买养老保险。

图4:取得退休收入的信心

一方面是对今后退休生活较高的预期和美好的愿望,而另一方面则是预期寿命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应急支出如医疗费用加剧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可以预见,三十年后,当这批“70”后、“80”后踏入退休的行列时,养老压力将在这代青壮年人身上集中突显,仅靠传统的储蓄和社保来养老,退休生活的物质要求、精神要求都将很难实现。(见图4)

对此,海康人寿总经理马君硕指出:“作为退休养老计划最终受益人的居民,应该充分认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特别是青壮年,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尽早规划,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做好退休后应急收入准备工作。建议公众,尤其是25-55岁的居民应当在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同时通过退休储蓄、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为退休生活提供资金保障。鉴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我们建议居民在退休准备中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应急支出,如保险的购买等,合理的资产配置方可以分散风险。”(见图5)


图5:受访者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偏好

期待灵活退休

不反对延迟退休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对延迟退休的预期越来越强烈。本次调查,也研究了居民对推迟退休年龄的看法。令人惊讶的是,调查的结果并不像之前想象的是一味的反对之声。约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退休年龄应当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而相应延长,24%的居民认为除了一些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或体力劳动者外,其他人的退休年龄均要延长,还有28%的人表示退休年龄要延长,但要有限度。报告分析,约2/3(65%)的受访者支持通过某种方式来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居民对于退休压力有较为明显的感受。收入越高的越倾向于延长退休年龄。

对于退休方式的选择,大部分未退休的受访者(57%)倾向于从兼职等状态逐步过渡到退休,仅有27%受访者希望直接停止工作。另外,还有多达73%的半退休者过去曾设想自己从兼职等状态逐步过渡到完全退休状态,仅有15%受访者表示曾经希望立即停止工作进入退休。而实际上,在200名已退休受访者中,仅有42%的人经历了兼职等过渡状态,多达49%的人都是直接停止工作退休。报告认为,非直接退休的过渡方式可以使退休者的退休收入得到更好的保障,并且可以使老年人发挥尚存的余力和工作积极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希望从兼职过渡到退休的人都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和方式继续工作,这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和谐安定都有较为负面的影响。

雇主承担责任有限

非现金远期福利太少

在对“雇主承担的责任”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雇主为员工提供的退休服务及信息非常有限,52%的受访者认为雇主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或支持来进行退休规划。同时,17%的受访者表示雇主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的退休福利,另有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雇主是否提供了相应的退休福利,这从侧面说明企业的退休服务并不到位。从个人来看,高职位、高收入者得到的退休待遇、信息都要更加全面。

图6:当前雇主提供的职业福利

在当前雇主提供的职业福利中,非现金远期福利(人寿保险退休计划等)总体上实现度较低(见图6)。和雇主已经提供的服务相比,雇员的需求显然要更加强烈。71%的受访者表示能否参加雇主出资的企业年金计划时他们在选择工作是的重要考虑;78%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年金有助于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8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年金应当是任何员工工资与福利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企业将员工自动加入年金计划,平均而言,员工愿意缴纳工资的7.09%参加计划,同时员工希望雇主可以支付其工资的9.9%,即平均而言,受访者认为16.99%的缴费率可以帮着他们部分解决退休的储蓄问题。

陈秉正教授最后表示,今年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2%,比去年提升了10%,表明社保覆盖率在进一步扩大,但要在未来实现一个小康社会,还是需要提高这一代人的退休准备意识。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积极出台更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政策,以及提高对居民的理财教育;雇主为员工提供更完善的退休服务和信息,以及诸如再培训、全职转兼职等灵活的退休计划;商业金融机构设计更人性化的养老保障产品等。只有集结多方共同的力量,才能让中国居民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真正实现中国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