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一生的守候

发布时间:2014-08-01 11:25:00    作者:陈国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后,空气清新;一处僻静别致的小区,环境幽雅。怀着敬仰的心前去拜访94岁高龄的李继明老人。李老在民国时期便和保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是人民保险的拓荒者;八十年代恢复人保,集结号下再次归队。尽管老人近来身体不适,清瘦的脸庞,依然充满安静祥和,慈祥可敬。

李继明老人在翻看夕日旧照。 陈国庆/摄

步入社会 结缘保险

李继明出生于1920年3月16日,江苏南通市观音山镇人。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家境平平,但读书一直是李继明的渴求与梦想,他学习很用功,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18岁那年他被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录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丧尽天良的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战事的发展,当时的上海、武汉等地相继失陷,许多工商企业从沦陷区迁往内地,长江是当时的物资运输大通道,运输车船络绎不绝。

1937年8月,国民政府为了保证内迁工厂物资运输安全,委托中央信托局开办运输兵险。李继明清楚地记得,10月份正式开始办理。当时由于日本飞机到处轰炸,该项业务风险很高,赔付率极大。尽管费率也很高,但在那个战争年代,也是多数工厂的转移风险的必然选择。开办战时兵险,对恢复生产和繁荣后方经济,增强抗战力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南京失陷后,李继明到了香港,继续着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的工作,一年后辗转回到昆明,后又到了重庆。

到重庆后,他进入中国农民银行信托处保险科,后又到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担任营业课科课长,他主要办理的业务来源是:农民银行信贷对象的物资、粮食部门的粮食、花纱布公司的棉花纱布与库存、运输保险和运输中的火灾保险。针对四川的合川、自贡还进行了牲畜保险的试点,因为当时这两地产井盐,农民银行放款给从事井盐生产者使用的牲畜,畜力是用来进行开采和拉磨。为防范贷款风险,农业银行保险公司办理牲畜保险,当时投保标的主要是牛,保的是牲畜的伤残与死亡风险。他还配合农民银行发放的养猪贷款,试办了养猪保险,他带上工作人员挨家上门动员,承保时用烙铁在猪耳朵上烙上印迹,以明确区分保险标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随着中国农民银行迁往上海,李继明也举家来到上海。

1949年上海解放,中国农民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接管。1949年8月李继明被派往苏北行政区,在中国人民银行苏北分行学习了两个月。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诞生,组织上考虑到他有多年保险从业经验,分配他去中国人民保险南通支公司工作,并担任副经理主持工作,当时各地人民银行行长兼任保险公司经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继明(二排左一)和人保公司同事们合影。

人民保险 拓荒创业

1950年12月,李继明又被调去人民保险扬州支公司任副经理主持工作,充实队伍,培训人员,发展业务。1951年,他参加了全国保险业务第一次会议,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的一句话:“保险是一门科学,它是以概率论作为经营基础的”。这句话如洪钟大吕,深深刻在李继明的脑海中,也是这句话坚定了他从业保险的决心和信心。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保险在苏北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业务,一方面开展农业保险,另一方面是强制保险。当时适值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农村中经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了生产力,随后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但仍难摆脱自然灾害的威胁,牲畜是农民的主要生产力,相当于半个家当,牲畜保险的开展,充分为农民分忧解愁,化解风险。李继明身先士卒忙碌在各市、县视察工作开展情况,奔波到乡间地头为农民讲牲畜保险的好处。

苏北是革命老区,农民饲养的生猪要不断运往上海,保证大城市的肉食供应,但在运输过程中死亡率很高,要求保险公司提供生猪保险呼声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李继明等人向上级反映,经过同意开办了“猪只运输死亡保险”,这个保险对保护苏北农民养猪积极性和保证上海肉食供应起了积极作用。苏北沿海是一个老棉区,长期使用的棉花种子已经退化,产量非常低,1951年政府要求该地区推广“岱字棉”,这一优质棉花品种,多数农民不相信,在这种背景下,李继明所在的人民保险及时开办了“棉花收获保险”,很受群众欢迎,开办一年就承保了46.5万亩。

1951年2月3日,全国推行了财产强制保险制度。李继明积极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精神,对开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1953年6月在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合作社的财产强制保险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强制保险业务的检查,其内容包括少保漏保和错保,纠正了承保中的一些偏差,积累了经验,全省当年收入保费274万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在50年代,鉴于人们保险意识淡薄,群众对保险认识模糊,感到有必要强化保险宣传,身为江苏分公司负责人之一的李继明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自己亲自动手编宣传册子。当时江苏各级公司大量使用的文字宣传形式,有:保险业务说明书、宣传小册子、标语及编黑板报。在李继明等人指导和关怀下,南京和南通两家支公司还编印了《南京保险》和《南通保险》刊物,其内容以宣传保险知识,传播保险信息,探讨保险理论为主。

李继明更注重防灾和理赔工作。1953年明确提出防灾检查工作中掌握“先公后私”“先厂矿后一般”原则,全年省分公司共组织了总计10263次防火检查。1954年七八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侵害,全省58个县发生洪水损案706件。为迅速处理案件,重信践诺,9月1日召开全省防灾理赔会议,迅速推动理赔工作。李继明废寝忘食奔波在基层一线,极大地推动了理赔工作的快速开展。两个月的时间内基本结束理赔工作,赔款金额41万元。

李继明说,20世纪50年代的保险既难做,又好做。难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在旧社会过来没有形成保险习惯,一些人对保险一无所知,保险意识淡漠,所以难做,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工作面宽量大,人员少,这是大难题;说好做,那时的保险讲求依靠党政结合中心工作来开展业务,只要得到党政领导支持,红头文件下去,业务就上来了。怎样取得支持就是多汇报多请示,他清楚地记得,在苏北领导很忙,为了及时请示汇报工作,他接连等了好几天才见上面。他说:“五十年代的人保员工,大家风里来雨里去,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田间地头、工矿车间宣传保险,经营业务,心中想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1958年12月武汉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决定: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58年12月27日人保江苏分公司以保业(58)字第670号文件发出“关于停办保险业务的通知”。

随着业务停办,机构陆续撤销。1959年1月,李继明在江苏启东县北新公社参加劳动锻炼。1959年5月,李继明回到江苏省财政厅担任企业财务处副处长,此后又到江苏财经学校担任副校长。文革期间受迫害,被下放劳动。

 

集结号下 再次归队

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内保险业。10月份正在江苏金湖县种粮场担任回城知青金融学习班校长的李继明听到保险恢复这一消息,难掩兴奋之情,兴奋地对学习班的许兴铭说:“我们一起回保险公司去!”许兴铭将信将疑。不久,人民银行江苏分行朱振忠副行长正式通知他:“李继明同志,你归队了”。那一夜,李继明激动的彻夜未眠,心潮澎湃,整整离别心爱的保险事业近21年了......

1979年11月,李继明与吴越、叶奕德一起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部署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回到南京后,李继明就与郭一强等四位同志着手筹建江苏省分公司,向人事部门商调来蔡兰英等7名知青,又从银行学校保险班招到一批毕业生。1980年3月4日,全省保险工作会议在南京大桥饭店召开,决定自第二季度开始在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内陆续恢复建立保险机构。4月5日,常州市支公司向常州第一棉纺织厂签出全省复业后第一份企业财产保险单。至年底,保险公司在全省普遍设立,完成了省内布局。

恢复业务初期,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与其他部门合用一个办公室办公,后来人民银行腾出几间宿舍,才初步解决了办公用房问题。没有开办费,冬天采暖自己拉煤球。许兴铭来人保报到,怎么也想不到两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因办公地方过于狭窄,打字员只能将打字机工作台安置在过道上,还有一个员工连办公桌也没有,只有一把椅子,哪个位置空了,就临时坐在哪里办公。到了经理室才发现有三张办公桌,高低不同、颜色差异且陈旧破烂,省公司领导竟如此寒碜,不禁暗暗叫苦。

公司成立伊始,先展业还是先练兵,曾有意见分歧。李继明认为“非学无以成才”,开展业务首先要培养一批懂行的干部,干部培训是当务之急。他统一大家思想认识,没有教材,李继明自己动手编写;没有保险教员,他自己亲自授课;没有教室,采用游击战术,在各地见缝插针,找地方租地方,先后在常熟、江浦、江宁开办保险干部培训班。

业务发展上勇于进取,1980年江苏分公司先后在无锡、仪征、射阳等地试办乳牛、耕牛、生猪等险种。试办工作得到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农牧渔业部和人保总公司的认可。1983年全国第一次农险会议在吴江县召开后,又本着“收支相抵,略有节余,以备大灾”的发展原则,开办了夏粮麦场火灾保险、内塘养鱼、养禽、养水貂保险。

1981年5月25日,李继明受总公司指派参加联合国贸发会在新加坡召开旨在促进汽车保险业务发展的亚太地区汽车保险座谈会。通过与外国同行的交流与学习,他受益匪浅。回来后,李继明大力宣传国外汽车保险的好做法,发生交通意外更利于事故的快速处理,促进社会和谐,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后来的交通强制险的雏形。李继明争取到交通部门的支持,汽车承保状况大为改观,当年承保汽车8100辆;1982年比1981年翻了两番,达到35341辆;1983年再创新高,达到76262辆。李老身上体现出的公而忘私和艰苦奋斗精神更是令人敬佩,那次出国开会发给个人用于日常开支的几百美元基本没用,回来后悉数交还给了财务部门。

1981年5月25日,李继明(前排左二)在新加坡参加亚太地区汽车保险座谈会。

诚信文化是保险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诚信体现在及时理赔兑现承诺。1981年1月5日,江阴印染厂棉布成品仓库因一精神病人纵火,损失惨重。当时人保江阴支公司一年保费不过60万元,地方政府和公众都怀疑保险公司能不能赔,能否赔得起,能否及时赔?情况反馈到李继明那儿,他当机立断,拍板定案,按程序照权限逐级报批。先预付100万元,让企业恢复生产。火灾后的第19天,保险公司就将121.3万元汇到保户账上。保险人的重信守诺给了社会一个漂亮的回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时任省纺织厅负责人说,没想到保险公司真的赔付,而且赔的这么快,人保信誉高,要求全省纺织企业都要投保。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继明(站立者)在会议上。

情定保险 终生事业

李老1984年离开行政工作岗位,1989年5月光荣退休。至今,近30年时间里,他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活动,是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首批保险专业研究生导师之一,也是南开大学保险硕士研究生学位评审委员,还被南京农学院、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数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被江苏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和人保公司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此外,他还历任中国保险学会上海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和保险学术委员会委员、《保险研究》编委及《江苏保险》主编等。

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成立50周年时,李继明老先生应邀参加庆祝活动,现场挥毫泼墨,写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个字浓缩了他对保险事业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忠诚。

告别李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人保事业的“拓黄牛”,他的身上体现着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乐观向上,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夯实着人保事业的根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成为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成为一个企业前行的无穷动力。

他对保险的热爱,已融入血液。保险事业是他一生的守候!

注:本文参考书目

1、《我经历了中国保险50年》现代出版社

2、《江苏省志-保险志》江苏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