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许多社区都开始开设养老微机构。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社区看到这样一家微机构。该养老机构名为“托老所”,在一个小区二层,面积仅有200多平方米,拥有6张养老床位。目前,只有两位老人入住。机构管理者告诉笔者,该养老机构是社区开办的,可以接待高龄老人,并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一个月的费用为3500元,但不包括医疗费用。
北京某社区养老微机构。 记者 王方琪/摄影报道
据悉,社区开设养老微机构是为了解决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难题。
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传统家庭养老虽然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毕竟已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机构养老能为老人提供较为完整和专业的服务,利于老人生活的改善,但供需矛盾尖锐,兴建养老机构投入巨大,而且会造成亲情的缺失,对解决我国养老困境的实际作用有限,只能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补充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虽然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现状,但现阶段同样存在各种问题,首先是专业性不强,护工队伍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其次缺乏必要的手段,老人的安全难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再次,精神慰藉功能偏弱。
目前涌现出的养老微机构规模小、投入也小,一二十张床位、几百平方米就能运作。社区微机构牢牢植根于社区之中,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让老人在社区就可享受养老机构的高质量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和设施。
微机构从装修设计到服务管理,都非常注重细节,始终贯穿“家”这个核心概念,营造温馨舒适又安全的老人生活环境。老人和护理员都是“家”中重要的成员。机构对于入住的老人都会先进行评估,了解其行为脾性,尽量让性格相投的老人住在一起。对于机构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则始终坚持一切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经过科学的组合,让微机构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存在价值。
传统的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是提供老人基本吃住的日间照料场所,设施的整体利用率严重不足,附加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在微机构,老人的亲属不仅可以学习更多照护知识,从而更加了解老人。更重要的是,各家庭之间也有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可以重新塑造出长辈与小辈、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情感纽带。微机构不仅要能让老人喜欢,还能让他们的子女喜欢。
微机构坚持以“老人为中心”为理念,主要针对社区有效服务半径范围内有照护需求的失智失能老人,建立全方位、综合性、居家-社区-机构结合的服务模式,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和喘息服务,同时利用微机构资源,提供针对家属的专业家庭照护能力培训。微机构所有服务都应将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对有照护需求的老人,首先进行专业评估、制定照护计划,然后提供一站式服务包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