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约有5亿辆以上的汽车,汽车生产王国的排座次为日本、美国、前西德、法国、前苏联、意大利,最少的年产191万辆,最多的年产达1225万辆。似乎大国已把汽车工业瓜分完了。然而位于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巴西,近10年采用“补位”战术,使本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年产量达到120万辆,指标已直逼意大利。
“市场是有空当的,就看你眼光准不准。”巴西汽车生产商协会负责人贝格如是说。尽管日本、美国等大国生产的汽车销向全世界,但汽车的质量、品种的款式却不是他们所能垄断的。1956年,巴西的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从这一年起,巴西政府着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大规模发展本国汽车工业,制定了扶持汽车工业上马的一系列政策。到1972年,巴西汽车工业已初具规模,当年汽车产量达到62万辆。巴西政府开始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补位”战术。
在国际上,推出部分车型体积小、耗油低的小车,以低于美国同类汽车1/6的价格出售。同时规定出口汽车不用纳税,政府还给予15%的补贴。在国内市场上,巴西规定从总统到普通官员都要乘坐国产汽车,各个汽车生产厂家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出口任务,按规定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额的外汇。这些措施促使国内汽车商积极从技术上寻求本国汽车工业生存发展的道路,为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而创造条件。
巴西的汽车生产厂家从国外引进的汽车生产设备中从不搞单一投资,他们消化、吸收、创新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1960年,巴西汽车工业的零部件自产率、配套化才为18%,1974年已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此外,他们还注意根据全国经济不平衡的特点,巧布汽车销售网点和汽车维修站,做到售车与维修服务配套,从而使用车的消费者大增。
巴西汽车工业从零开始至成为年产汽车百万辆的汽车大国,跻身于世界主要生产汽车国的第10名,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战略上一定要重视补位,市场缺什么就及时补什么,缺的是整部机器的某个部件,就专攻那个部件。这种补位须及时,在主要竞争对手集中精力攻大城时,你就要积蓄主要力量攻小城,以少积多,逐步渗透市场。一旦遇上国际市场经济衰退的影响,你还能以灵活的工业布局转舵,摆脱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