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不能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14-12-26 10:32:32    作者:申国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及全国省级团委、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于2013-2014年,联合开展了“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根据报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一些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庭,不得已,只能把孩子留给父母照顾,自己给一家老小创造幸福生活,孝心、爱心、关心感天动地。许多孩子自记事起,最早是通过电话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通过网络看见爸爸妈妈的容貌,却是在很久之后才见日想夜盼的爸爸妈妈。从很小的时候就与爸爸妈妈分居两地,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当前许多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受“一辈儿不管两辈儿人”“隔辈儿亲”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人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教育不足,管理缺位的现象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孩子容易产生性格孤僻、好吃懒做、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到头来,自己钱是挣到了,但却把孩子给耽误了,岂不是不值得?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不能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如何让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严格的管理,不仅需要年轻父母作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多给留守孩子一些关爱,创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亲情沟通是前提。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血脉亲情是世间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父母是孩子的靠山。依偎在父母的怀抱,孩子感到最安全、最舒适。简短的团聚之后又返城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了父母。如果利用团聚这段时间,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聊天,哪怕是讲一些故事,说一些民谣,逗的孩子捧腹大笑,让孩子从小享受人世间的天伦之乐,不仅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体验到人间的这份亲情,还有利于培育健全的品格。

教育是关键。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关怀,不仅教他们学文化、学知识、学科学,而且还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洗衣做饭,教他们学会独立自理的能力,弥补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居两地造成的缺憾,让他们内心产生一种“家”的感觉,而不是一味地宠着、惯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感到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还亲,老师的管理比父母还严,教育还科学,生活更有乐趣,学习也许会更加努力。

社会关爱是基础。社会有关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尽可能调动多方力量,研究制订相关措施与办法,避免“一锅煮”“一窝风”,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结合实际加强户籍改革,取消城乡户籍区别之后,研究配套措施,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尽快得以解决;对于家庭困难者,创造生活居住条件,给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提供方便,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享受人间亲情。

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创造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