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民国早期沪上保险大厦的“建筑范儿”

发布时间:2015-01-23 11:24:27    作者:嘉尔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上海黄浦江畔有三座民国早期建设的保险大厦至今仍屹立在南京西路、中山东一路(外滩)上。这三座大厦分别是华安人寿保险大厦、友邦保险大厦、扬子保险大厦。三座大厦的建筑风格均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模式。

华安人寿保险大厦

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由上海浦东人吕岳泉于1912年6月在上海创办,民国政要黎元洪、冯国璋、端方、王人文,民族实业家张謇等参股。黎元洪曾任公司名誉董事,冯国璋任公司董事。华安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始终与洋商相抗衡、纯粹华股的人寿保险公司。

华安公司成立后,最初在上海外滩(今中山东一路)30号办公,后迁至江西路31号及新康路6号分两处办公,后又迁至四川路与北京路转角处合并办公。最后择定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4号)购地自建办公大楼,并取名华安大厦(今为金门大酒店)。华安大厦于1924年动工,1926年5月落成。大厦外形采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模式,气魄雄伟,结构精巧。工程为美国工程师哈沙德设计,江裕记营造厂营造,费时两年,耗银70余万两。大厦系八层高楼,底层全部出租,第二层为华安人寿公司办公,第三层至第八层为华安饭店,是华安公司兼营的副业。大厦面临跑马厅(今人民公园)。华安大厦当时在上海西区(旧时把上海西藏路以西称为“西区”)是一座最雄伟最华丽的高层建筑(西面后来兴建了国际饭店,这是后话)。天气晴朗时,在屋顶可西望佘山(佘山位于上海松江区境内)。

友邦保险大厦

友邦保险公司由美国人史带(Starr)创立。友邦保险大厦(旧称“字林大楼”,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桂林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7号(今中山东一路17号)。这座旧时高耸在黄浦江畔的九层大厦,全为史带的天下:底层是友邦银行,二楼是《字林西报》馆,三、四楼是友邦水火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五楼是四海保险公司,八楼是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九楼先是史带的住宅,后为法美保险公司。“字林大楼”是史带的“发迹地”、“发祥地”,亦是一个保险业冒险家的“独立王国”。上世纪纪90年代,友邦保险公司又回到了它的“发迹地”。

扬子保险大厦

清同治元年(1862)英商在上海成立扬子保险公司(The Yangtze Insurance Co。 Ltd),资本40万两,经营水险、火险、意外险业务。扬子保险公司由旗昌洋行大班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发起创办。当时旗昌洋行垄断了长江航运,开设保险业务可减少事故损失。

在早期租界,金能亨是极其有分量的人物,他是租界工部局创立时的首任董事,后升为总董。

租界工部局档案中珍藏着一封金能亨于1869年底写自日本横滨的信,当时他不知何故刚卸任总董,在信中他强烈反对继任者将滨江大道(外滩)用于建造码头仓库的计划。“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这是城中居民黄昏漫步时唯一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也是租界中唯一有开阔景色的地方……航运业并非商业的主要元素,而只是其低等的附属行业之一,类似驮马和载重马车。而交易所、银行、清算所才是商业的中枢,它们所在地总是商业最繁荣的地方。”这位富有远见的西方人认为航运业的噪声灰尘将吓跑金融机构,千万不能把上海变成另一个乌烟瘴气的利物浦。卸任的金能亨余威仍在,这封4页长信多少改变了滨江大道(外滩)沦为码头仓库的命运。

光绪十七年(1891)旗昌洋行倒闭,扬子保险公司独立经营,同时将资本额增至120万两(实收资本72万两),并增开多家分号。民国初年,扬子保险在中国各口岸城市普设分公司。民国七年(1918),扬子保险于上海外滩投资兴建扬子保险大厦(旧称外滩26号保险大厦,今为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保险大厦由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呈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看似中规中矩,细节却富有变化。底层为平梁式入口,二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壁柱通贯三到五层,六层是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孤岛”局面结束,扬子保险大厦被日军接管。二战结束后,扬子保险公司复业。1950年后,扬子保险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进驻26号办公。上世纪90年代后,旧时的“扬子保险大厦”改造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营业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