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老汽车照片展映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5-02-06 12:44:52    作者:记者 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14年底,中国人保财险运城分公司员工陈国庆举办的“中国人的汽车梦”老照片展在开始山西省运城市元通汽车家园展出。

这些照片,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初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一张老照片的后面都有一段故事。在第一期展览中陈国庆精心挑选了105张有鲜明代表性的老照片,老照片展从一个侧面见证着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和繁荣富强。


陈国庆(右一)与参观者交流

保险人牵引“汽车梦”

记者:在什么背景下促使您举办了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汽车梦”老照片展?

陈国庆:我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领域主要是老报纸号外、老保单。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太原南宫旧货市场,几张反映人与车的老照片引起我的关注和兴趣。出于二十多年车辆保险工作的缘故,与汽车也结下了一种深深的緣,出于喜爱我毫不犹豫买下了。此后,每有出差的机会,在古玩市场我也就刻意留心反映人与车的老照片。几年来,共收集了约数百张反映人与车的老照片,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初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初,汽车便来到了中国,当时国人对这种新鲜的神奇发明惊叹不已。据记载,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在1901年将两辆美国生产的“Oldsmobile”牌汽车运到了上海租界,当这两辆汽车上路行驶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汽车出现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它的所有者是一名上海富商,领得了第一号行使牌照。随后,汽车开始逐渐进入中国,现存于北京最早的一辆小客车是1908年袁世凯敬献给慈禧太后的。当时汽车的样子跟现在的汽车差别很大,车顶多采用凉棚式或者是可折叠的软篷,与当时的马车很像,每辆车只能乘坐两到三个人。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汽车真正走入家庭,给人们的出行和远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国人的汽车梦”,梦想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望着一张发黄褪色的老照片心生敬畏。老照片是凝固的历史瞬间,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岁月痕迹,从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清末的人们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到而今美梦成真,这也从一个侧面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和繁荣富强,“中国人的汽车梦”不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收藏的至高境界是由“独乐乐”到“众乐乐”,让藏品发挥更大的晕轮效应,而不是个人的独享。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找到现在做汽车经销商的一位高中老同学张东亮,和他交谈一拍即合,在他的支持下,举办了此次“中国人的汽车梦”老照片展。

照片(1):清末民国初期,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两名富家女子,身着华丽的中式旗袍,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逼迫女人们伸长脖子,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她俩坐在一辆仿“梅塞德斯”的汽车模型上。当时能在照相馆和汽车模型照张相,也只是少数有钱人家的行为,是一种社会时尚。

记者:这个“中国人的汽车梦” 老照片展的选点和布展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国庆:展览选点选在我们市区车流人流最多的车检中心对面新成立的元通汽车家园之凯迪拉克4s店,由于汽车展厅占地面积比较大店,采用钢化玻璃替代外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内环境优雅,窗明几净,大厅播放着轻音乐,同时崭新的展品汽车和玻璃幕墙上悬挂的装在展框中的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似乎是古老与现实的对话。观众或客户来,既可看新车,也可参观老照片展。

记者:这个汽车展如何分专题或分设单元的?展览现实境况如何?

陈国庆:展览是按照时间为主线,分别按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进行排序。

2014年12月23日老照片展出后,运城市电视台“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报道,接着《运城日报》、《黄河晨报》也进行了报道。展览也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每天观众络绎不绝,展览10余天,参观人次近万人。

记者:您通过这样的老汽车展想表达什么?

陈国庆:老照片反映的是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一部中国人对汽车由奢侈品到家常用品的追求步履,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照片(2):198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前,红旗轿车旁的牌子上写着“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二角”。说明汽车是公车,由于当时汽车太少,到北京故宫门前照张相,是许多游客的梦想,为满足群众的需求,少量收费,可谓一举两得。这张照片是父与子的合影,并且采用了二次曝光技术。

“影射”汽车保险文化

记者:此次展览与保险文化有哪些关联,从展览中透露怎样的保险文化?

陈国庆:对于此,作为老保险人我体会格外深刻。汽车的发展和繁荣,由于自然风险和交通意外,人们才有了强烈的保险需求,借此化解风险。因而有了汽车的发展和繁荣才诞生了汽车保险,汽车文化的发展繁衍了汽车保险文化。

汽车风险的存在是汽车保险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原因与条件,并成为保险经营的对象。人们在想办法,怎样趋利避害,建立一种补偿机制或制度来解决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汽车保险应运而生。甚至说,它为汽车进入家庭,走进人们生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一百多年来,作为汽车文明发展的有力支点,汽车保险如影相随,随同汽车的普及而壮大,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

照片(3):普通人在生活中难以接触真正的汽车。照相馆的美工师傅按照书本上的图示中绘制了时下这辆“豪车”。将汽车的图像画在木板上,将坐人的位置空出加之在车窗位置开洞,这样人们就可以从中露出头手和上身来拍照。此照片主人公也进行了两次曝光合成。在给儿童拍照时,照相馆还会用到铁皮小汽车模型,孩子们可以坐在这些汽车模型里面摆出开车的动作。此照片的孩子驾上小汽车后乐不可支的样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记者:您认为您的老旧汽车照片展从内容上有哪些特点?

陈国庆:我觉得这些老照片都非常的珍贵罕见。首先,它们是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文献史料价值。老照片记录历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记录历史是直观而迅速的。它真实地记录了曾经人和车的亲密接触,记录汽车的更新换代和发展变化,把历史载入相纸,让人民对历史有据可依。

第二,老照片还能反映出摄影发展史的进程。随着摄影史的发展,照片的载体也逐渐发生变化。硬载体就是最早的银版照片和后来的玻璃版,锡板和铁版照片,这些照片是摄影史上最早的一批照片,每一张都是孤本,当时的拍摄成本也很高。在英美等国家,由于早期摄影术的普及,留存下来大量硬版照片。而在中国,银版照片除了博物馆外,市场上很少见。此类照片对研究中国摄影史将具有重大意义,价值和价格自然难以估量。

第三,老照片内隐含的艺术价值给人视觉享受,它也是一项视觉的艺术。如何构图,如何把握光线和影的协调,如何以最好的角度把人物、车、景物拍出来,都是艺术的表现,因此我认为每一张老照片都是艺术的承载体。

记者:对于您用心推出的此次展览,您自身有哪些深刻心得和感悟?

陈国庆:此次展览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出了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生活、一种变迁。

老照片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让我找到一个对比的标杆,对于今天所拥有,不是我们付出的多,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们在享受着前人的恩惠和积淀的劳动成果,我们应抱有更多的感恩和知足,少些抱怨和不满,倍加珍惜拥有的今天和一切。

老照片展鉴史悟今

记者:此次展览在社会上起到哪些反响?

陈国庆:此次展览在社会引起较好的反响,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中、老人现场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讲起自己和汽车曾经的“交集”和故事,是老照片唤起曾经的美好回忆,唤起曾经的激情,唤醒沉睡的记忆。

我特别感动于有一位观众写下了兰斯顿·休斯的《梦想》:“紧紧抓住梦想,因为一旦梦想消亡,生活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无法自由翱翔。紧紧抓住梦想,因为一旦梦想离开,生活就会变成贫瘠荒芜的土地,只有冰雪覆盖。”

记者:作为老保险人您觉得我们的保险业可以从这样的图片中,从历史的印痕里寻找到哪些正能量?

陈国庆:保险为汽车进入家庭,走进人们生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保险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科技进步,不断探索发明创造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汽车老照片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百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也启迪今天的保险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如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终会被现实淘汰出局,这是发展的铁律。

由此我还想到经济发展和保险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市场和差异的经济发展脉络。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但行业的文化内涵不能缺失。保险行为可以市场化,流程可以制度化,但不能没有文化。或诚信或慈善,一定要成为根深蒂固的共性思想。有了统一的思想,就是这个行业的正能量,能指导企业和营销员个体的行为,还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客户、社会的头脑;认同行业的文化,才会欣然接受保险产品,促成理性满意的保险消费。在今天这样一个幸运的时代,我们是保险从业者,应该感到自豪和幸运,应该坚定信念和信心,深耕和传播保险文化,为保险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