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老机构招收的大部分是健康有活力的老年人,但真正的养老机构应该面向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失能老人护理是老年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李红兵说,“对于失能老年人的管理应该放在最前面,在工作排序上应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定义为“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个人满意的较高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长期护理服务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家庭、社区、辅助生活和养老等机构中,为其提供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医疗,以及非医疗内容的长期专业护理服务。
李红兵认为,养老机构要提高自身能力服务于失能老人,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医疗、护理、康复方面。
除了养老机构,居家失能老人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也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通过居家的适老化的环境改造,医疗、护理、康复等都能够在家中完成。这些改造的核心目的是使失能老人运用各种工具达到基本自理。
“比如患帕金森症的老人连筷子都拿不住,但通过辅具可以让他自己去吃饭,不再需要喂饭,这会让老人具有更好的心理体验。”李红兵说。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这项管理工作还应该延伸到老人的照护者,包括儿女、老伴、家政人员、志愿者等。
长期护理市场应是“组合险”的天下
最新的《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年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户籍人口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48.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7.5%,比上年增加0.4万人。
李红兵强调,长期护理相对完整的人生路而言是必经之路。数据表明,我国养老问题严峻,对长期护理的潜在需求巨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超过1200万人,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可以想象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的人口增多,如果不提早做好相应的护理准备,将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又一大难题。
长期护理服务,钱从哪来?李红兵认为,未来不是单一的长期护理险能够解决钱的问题,应该是类似现有的养老保险机制一样,由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三支柱(商业保险)共同构成,他形象地比喻说,“未来长期护理市场应是组合险的天下”。
李红兵透露,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正在探索全区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类似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处于尚未发布状态。
无论海淀区的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开展情况如何,都标志着北京在长期护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