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4:互联网医疗爆发元年 创业企业与资本共振

发布时间:2015-03-18 09:45:23    作者:记者 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月31日,《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创业企业与资本共振引爆了2014年互联网医疗元年,未来10年有10倍增长空间可期。

2014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BAT三大巨头)凭借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开始布局互联网医疗。

7月,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项目,借助可穿戴设备、强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减肥瘦身指导、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心电监测等。

阿里巴巴以并购实现在医疗领域的开拓。

1月,阿里巴巴投资并控股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后改名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掌握全国最大的药品流通监管码,并率先进入电子处方环节,涉足医药电商,倒逼医药分家。

5月,阿里巴巴宣布未来医院计划,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意在改变公立医院缴费拥挤不堪的现状,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

7月,阿里系的云峰基金向国内统一挂号平台华康全景投资数千万人民币。

腾讯则在6月推出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患者只需要扫描医院二维码就可以实现预约、挂号、缴费就诊环节。

9月和10月,腾讯分别以7000万美元、1亿美元战略投资丁香园、挂号网(见图1)。



图1:BAT互联网医疗布局概览

除BAT 之外,各大行业巨大也纷纷发力互联网医疗领域。

京东看重云端布局,同时发力医药电商。

6月,京东推出京东云助手,未来可能和百度在云端有场厮杀。12月,京东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A证,布局医药电商。

小米主要沿着智能硬件布局,1月投资以小米手环为主的华米科技,9月投资ihealth。

在众多商业模式中,业界最为关注的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医药电商、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和可穿戴设备。

医药电商发展方面政策利好、空间巨大。随着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电子处方、医药分家以及医保对接的逐步实现,医药电商爆发式增长有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政策利好,大型区域性连锁药店积极向线上转型;第三方平台、垂直式自营点上纷纷出现,大型流通企业也开始向医药产品进军。

在线问诊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廉价、实时的专业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提供者在积累了足够量的医患资源后,在向下整合资源、吸引融资上将拥有更大的空间。

挂号模式切入在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第一步,能够获取精准用户,向前向后拓展都有空间。

在可穿戴设备提供的众多功能中,健康管理、医疗检测是最具刚性需求的。在需求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管理,而老龄化和慢病患者的增加,也增加了对可穿戴设备实时检测、远程监控等功能的需求。供给端的设备商正积极以可穿戴设备为数据交互中心,为患者提供移动智能云服务,采集并建立的大数据,可以探索更多基于患者数据的模式创新。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为保险公司及时干预被保险人行为从而减少保险理赔金的支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见图2)。


图2 :互联网医疗四大最具潜力方向

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历史最高。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倍(见图3)。


图3:2011—2014 年互联网医疗融资概览

 

2014年全年,互联网医疗投融资事件100多起,规模从几百万人民币到几十亿人民币不等。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中,红杉资本中国、软银中国、经纬中国、弘晖资本、险峰华兴位列前五。

专业人士分析,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正成为创业者创业的难得机遇。一方面,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比社交、娱乐更有刚性,这决定了互联网医疗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各路资本纷纷介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管理经验以及关系资源,加速了新创企业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主要解决5大问题: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四大驱动力:

回望2014 哪些问题待求解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迅速暴露出来。


图44 :互联网医疗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相关配套政策虽然整体趋势向好,然而进度却比较缓慢。医生多点执业政策需进一步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也期盼早日落地。

■行业标准还没有建立,这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现有标准缺失,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硬件端的数据检测以及在线问诊模式规范两方面。

医疗设备硬件端方面,包括移动医疗应用端在内的不同应用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根据《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现有移动医疗APP数量已经达到2000多款,且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移动医疗的功能应用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具体包括个人体征检测、个人健康数据管理等。但是,这些应用所积累的数据能否真正反映用户的健康状况?相关监测指标是否具备医疗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此,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规范。由此将可能带来数据冗余、利用率低等问题,甚至有可能出现反馈结果不同等问题,从而给整个行业带来信任危机。

在线问诊方面,用户提问方式缺乏统一和科学的标准,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描述未必准确,医生难以给出正确的诊疗方案,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信息孤岛现象显著,有待突破。

一方面,各医院数据自成体系,互相之间不能共享。

由于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问题,我国的病种编码、收费代码以及药品和耗材数据库等都是各地区政府或各地医院独立管理,医疗信息难以共享和流通。同时,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的诊疗记录由各个医院自己保存,比如友谊医院看不到协和医院的诊疗记录。

另一方面,医院内和医院外彼此独立,医疗数据无法有效利用。

现有的医院外的医疗健康信息数据大多由不同企业开发的智能硬件分别采集,有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户使用这些硬件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管理,其信息对医生的诊断能够起到极大辅助作用。但是,目前的个人健康数据不能实现规范的整合,这些数据与医院的个人诊疗数据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那么,原本大量的用户健康数据拿到医院就变得没有用武之地了。

 制图:王梓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