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移动互联时代的健康管理

发布时间:2015-03-18 10:22:14    作者:汤子欧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备受业界及果粉关注的Apple Watch于美国当地时间3月9日正式揭开神秘面纱,这款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除了通讯计时等分内事,最大亮点在它的健康管理功能,它可以监测记录佩戴者的心率数据。而在此前后,其他网络科技及通讯设备巨头也纷纷抢滩这一领域,移动互联网通过可穿戴智能终端进一步介入人类生活,健康管理的移动化趋势凸显。

健康管理质的飞跃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曾在助选演讲会中透露奥巴马的一件“糗事”,当年初为奶爸的奥巴马,会紧张到三更半夜爬起来跑到婴儿床边听听女儿是否还有心跳,引来现场笑声掌声一片。假如当时有智能手表,相信奥巴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抢购。

可穿戴智能便携终端让健康管理变得即时轻松,医院排长队的年度体检将变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动态血压、血糖、心率、体温等生命指标的随时随地的智能化采集。由此,传统的周期性被动式的诊断治疗,转变为现代化即时性主动式预见性的监测预防;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在人类健康管理认知及实践领域,都是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也让医院的数据由单向传达变为双向互动,更加注重和强调数据的准确采集及专业分析,从而做出科学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评测与诊断,并从对比中产生新的知识,这种对行医行为的评价,在美国早已实现。目前在中国,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医疗体系的系统变革与提升,医疗机构可以在第三方健康管理知识库的基础上,对医疗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在不同终端上提供诊断决策树支持。

慢病管理动态掌控

慢性病的病程长,大多需要终身服药,且多伴有并发症、合并症。控制慢性病发展的主要环节在于日常的监管照顾,仅靠在医院间断而短暂的就诊,难以实现全病程的有效治疗和规范监测。而传统健康管理思路下,医疗资源的稀缺、配置不均、数据匮乏等现实障碍,会对检查诊断结果造成极大的不利,误差的存在,数据的偏差,极有可能导致误诊的出现。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生给予患者的建议是普适性通用版,比如降压药的服用时间问题,医生的常规经验是,只能早上服用,若在睡眠前服用会导致血压下降,易造成睡眠过程中出现极低血压。的确,这个经验对大多数患者是适用的,但是,通过持续性监测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符合这一规律,个别患者的情况就“很任性”,这样一来,医生凭普遍经验给予的用药指导就会失灵甚至出大问题。

而移动健康设备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不论你是在动着坐着醒着睡着,它都可以每天24小时实时监测连续记录,从而为治疗给药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并可以获得大数据下的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指导等,让健康管理更科学更及时更轻松。总之,基于健康大数据的诊疗技术将推动人类健康管理真正步入个性化“智慧医疗”新时代。

治未病 预防保健医学是蓝海

移动健康技术更容易抓到“the last u-turn”,即慢性病在被诊断前的最后一个拐点。过去人们的身体检查极度依赖于医院,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又并不会经常去医院,这就导致症状被及时发现的概率大大降低。新技术条件下,持续性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诊断前的高危期很容易被发现。人们可以通过及时采取干预对应的措施,在人体滑入疾病困境之前,打个急转弯,掉头回到健康状态。预防保健医学的价值迄今还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而这也是好人生集团健康管理所要去传达普及的重要健康理念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智能设备厂商投入到这一领域,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也将被全面颠覆,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及产业链上下端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受宠。

健康大数据要讲“普通话”

传说,巴比伦的通天塔败在语言不通,上边的要木头,下边的给石头,结果一团糟。目前,由于健康监测终端厂商格局标准各异,加之生命体征的多样性,健康大数据同样存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

如何将这些庞大各异多元的健康数据信息,通过一定标准或协议转换成通用信息,形成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型和管理模块,打个比方就是人人都讲普通话,这是实现健康数据前端应用的关键所在。

过去是“诊断”现在是“风险特征”,用这些来评估健康风险以及确定风险干预方案。在健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数据成为了通用的标准,数据可以用来理解健康风险,标准化健康,最后还可以衡量结果。

而所有这些都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智能健康终端设备以及科学综合健康管理体系,在未来的自助式个性化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中,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