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治疗癌症有三大支柱——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几种治疗方式在治疗结果上存在不彻底、易复发、易转移的问题。那么,新技术如何应用到肺癌的防治中呢?记者采访了苏州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弢。
《中国保险报》:肺癌的发病和哪些基因突变有关?
王弢: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多种基因的功能异常,目前研究较深的与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有P53,EGFR,Ras,Rb,P16,LKB1,PTEN,GPRC5A,GATA,PTPRO等。
《中国保险报》:新技术如何应用到肺癌的治疗中?
王弢: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靶向治疗。目前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半个体化”治疗的阶段,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药物正逐渐取代化疗药物成为一线药物。而靶向治疗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相关靶点。以约占85%肺癌病人的非小细胞肺癌为例,临床上已经证实,如果该类患者有EGFR突变,使用EGFR靶向药物比化疗要好很多。
另外就是免疫细胞治疗,目前处于第四代的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最近美国的临床实验结果看起来让人振奋,有望今年被批准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癌。
《中国保险报》:新技术如何应用到肺癌的预防中?
王弢:肺癌的高发和很多客观因素有关,比如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辐射和放射等;部分因素如吸烟习惯可以人为避免,但是很多其他致癌因素不能轻易改变,诸如遗传风险则伴随终身,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我们无法避免肿瘤的遗传风险。肺癌的一级预防(也就是远离致癌因素)只能部分实现,肺癌的预防应以二级预防为主。
所谓的肺癌二级预防,是指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而且早期肺癌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因此大部分肺癌患者被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治愈几率极低。而基因技术在发现早期肿瘤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由于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用于肿瘤筛查,尤其是早期肿瘤筛查力有不逮。而基因检测能够发现肿瘤特有的基因突变,而后者在肿瘤产生的最早期就出现,因此能够发现极早期的肿瘤。
通过基因检测所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的治愈率较高,过半患者能够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癌前阶段的患者甚至不需要接受治疗,通过以提升免疫力为主的干预方案,即可避免肺癌的发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基因检测是肺癌二级预防的核心,也是肺癌预防的核心。
《中国保险报》:您能介绍一下基因技术在肺癌治疗临床中的应用吗?
王弢:基因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很广泛。例如肺癌的靶向治疗因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被认为是新一代的肺癌治疗方式。但是靶向治疗并非对所有的肺癌患者都有效,只有具有特殊基因分型的肺癌患者方可采用靶向治疗。而临床是否采取靶向治疗的唯一标准,就是基因治疗。这种预测药物疗效的基因检测也被成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意即通过检测预测药物效果,以达到个性化选择最优化治疗方案的目的。
另外,基因技术在也可用于肿瘤的监控。肿瘤细胞死亡后,能够释放其遗传物质人体血液中。肿瘤细胞越多,那么血液中可以检测到的遗传物质越多。通过基因技术对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特有遗传物质(专业术语称为循环肿瘤DNA)进行检测,就能客观评估肿瘤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监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将有助于医师提前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保险报》:您能举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基因技术在肺癌防治中的应用吗?
王弢: 58岁的王女士,无吸烟史,身体亦没有任何不适。随朋友来我中心检测,在了解了检测细节后也接受循环肿瘤DNA突变检测。检测发现血液中存在RB1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在肺癌中较为常见,因此提示王女士可能罹患肺癌。进一步增强CT见右肺下叶有12毫米阴影,但PET-CT提示可能不是肿瘤。三个月后该阴影增大至17毫米,医生建议手术;最终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肺腺癌。由于发现及时,患者通过手术即可痊愈。
又如张先生,49岁,吸烟史超过15年,有肺癌家族史(祖父)。因担心自身肺癌风险高,来我中心接受循环肿瘤细胞突变检测。检测发现PDGFRA突变,该突变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结合张先生的生活习惯、家族史以及以往体检结果,认为他胃癌和肺癌的可能性较高。胃镜显示“胃窦粘膜慢性活动性炎,中度肠化,局灶腺上皮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粘膜内淋巴滤泡形成”,这属于典型的胃癌癌前病变。同时肺部检测显示“左上肺微小结节影,右中肺两下肺慢性炎症”。结合这些结果,张先生体内存在癌前病变。无需治疗,通过干预即可转危为安;如果听之任之,则将在2-4年内患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