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汶川地震各家企业争相捐款的事吗?细节就不赘述了,最后吸引眼球的是那个捐款排行榜——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做法,保险圈里做业务的人都很熟悉,多年以来褒贬不一。而把这种标准放到做公益这事上,作为企业良心的坐标,忽略了公益的本义与社会效用,就非常不恰当了。
利用企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企业公民”这个概念的传播,企业的公益意识不断提升,参与公益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的企业做公益都只停留在简单的捐款捐物活动上,场面通常非常热闹,大家一片欢喜。但热闹过后呢?有没有真正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有没有将助人为乐的正能量传播出去,有没有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这些问题,估计很多企业公益活动的负责人都没有详尽明确的答案。
企业要真正做好公益,不是仅仅简单粗放地给钱给物就可以的。企业做公益,跟做保险营销是一个理儿,同样需要:用心、专业与坚持。
用心:建立正确公益理念,传播正能量
笔者把这点放在第一的用意是:公益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与境界。公益行动不仅仅是帮助有需要的人,更要将爱与希望植根人们心中,让这些获得帮助的人有尊严的生活下去,让他们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扬下去。
记得深圳丛飞资助事件中那群被称为“白眼狼”的受助者吗?记得陈光标在纽约街头给流浪汉发钱遭拒的情景吗?这些事告诉我们,贫困缺钱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是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集合,给钱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建立正确公益理念,传播正能量,有效实施公益行为,从根上解决问题才是正途。
举个例子, TOMS鞋的创始人Blake Mycoskie在阐述他们的“买一赠一(ONE FOR ONE)”的慈善之举时,是这样说的:“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一双鞋,我们还要向他们宣扬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一种人文精神,帮助这些光脚的孩子在重新把脚放到鞋子里的同时,让他们重获做人的自信。”Blake还强调,“我们看重的是送出这双鞋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而非这双鞋值多少钱。”
国内也有很好的例子,比如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捡回珍珠计划”。他们在开展活动前,就建立了一套正向的系统理念,包括重视培养受助者的荣誉感,减少他们的自怜心态,强调培养受助者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理想等等。
所以,真正懂得做公益的人都爱说,资助不止于捐助,除了金钱与物质上的帮助外,精神与态度上的引导与支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专业:善用自身资源与技术,将专业嵌入公益
围观保险业的公益活动,投入领域大多集中在扶贫、救灾与教育援助领域,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技术开展公益活动的则非常少。其实,就笔者个人的观点,以保险公司的专业特长和自身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远比单纯的捐助活动更有意义,影响更深远。
谈到金融与公益的结合,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尤努斯的“穷人银行”了。他们以小额信贷帮助当地穷人脱贫致富的做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纷纷仿效其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美国、法国、挪威、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尝试小额信贷的做法。
目前在我国,保险公司直接以专业身份参与的重大公益项目、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项目(为贫困县6——16岁的儿童,提供在新农合范围之外保额为20万的大病保险),“益宝计划——中国公益保险项目”(该项目承保对象是全职公益工作人员,保障范围包括重大疾病10万,意外伤残10万,1万的意外医疗以及50万的公共保额)。近年,各地也推出过不同形式的公益性质的险种,保障对象有志愿者、儿童、女性等群体,借助保险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社会管理。这些项目虽然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规模上仍然偏小。
有关专家表示,把金融创新与社会创新联合在一起,交融碰撞,可能会产生更多有益的东西。换言之,对公益而言,商业保险是很有价值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将专业嵌入公益,将两者完美融合,让人们看到商业保险的魅力和金融的力量。
坚持:注重可持续性,做专做深
在保险业内,除了个别规模较大、成立时间较长的大公司外,许多公司都没有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制定较为系统、完善的企业公益战略及年度公益投入计划。企业的公益行为往往以临时应对为主,企业公益活动具有明显的事件性、临时性。
然而,短暂性、临时性的帮助,对于大部分需要帮助的人而言,没有太多的意义,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比如许多媒体都报道过的一个现象:过重阳节养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了7次脚,平日却少人问津……
事实上,要做好企业的公益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捐钱、捐物,需要的是专业化的运作和长期的坚持,注重项目的连贯性。换言之,企业的公益行动应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专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把项目做专、做深。
后记
企业做公益,尤其是保险企业做公益,绝不能凭着一腔热情就开干,更不能将公益看作企业运营之外的活动,用外部化思维来操纵公益工作。公益是一项事业而非一个活动,因此我们提倡要用企业化的思维来做公益,将公益与企业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设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的计划及实施步骤,同时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效介入,建立企业与社会的良好生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