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磊
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制作过程,是书法、绘画、雕刻三者的结合体。篆刻,方寸之间天地虽小,却气象万千。其运用之妙,千变万化,存乎一心。这就是篆刻艺术延续几千年而不绝的艺术真趣与魅力所在。
中国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黄牛先生从小对篆刻艺术痴迷钟爱,尽管已逾花甲之年,依旧对篆刻爱之沉沉。
篆刻艺术千古魅力何在?在其中收获着怎样的心灵启迪,世态领悟,黄牛先生都有深沉的心得。
黄牛
痴爱生发自童趣
兴趣往往始于孩提,源于童趣之中。黄牛对篆刻艺术的痴迷追根溯源正是生发于他的童年,“那时的我常常从涂鸦中找到乐趣与自信。”平日,黄牛喜欢用捡来的红砖头在路边的水泥地上乱涂乱画。时至今日,纵然已年过花甲,黄牛依旧对童年往昔感怀不已。“记忆最深的是一天下雨,有几个在屋檐下避雨的路人偶尔看到我在墙上的画,随口夸了几句,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随意之举,竟然给幼年的我极大的刺激,这种被肯定与赞扬的心理感受是我从没体验过的。现在回头看,我终身喜爱上包括绘画、篆刻在内的艺术,就是由此滋生与萌发的。从此,我一发而不止,开始了漫长的绘画篆刻自学过程。”
小学时,黄牛学着用橡皮、滑石为自己、为同学刻名章;入伍后,他曾对着《毛泽东选集》封面在营区的坡道上学刻毛主席浮雕。那时有一个战友因没有名章办离婚手续受阻,营区驻地又偏僻,恰是黄牛用东北萝卜为他刻章解的围。
现在黄牛有了大量闲暇时间,幼时爱好的种子不可遏制地突然勃发,他抓紧选购了有关书籍与材料,并报名参加老年大学,四处拜师学艺,开始系统补课,每天临池不辍,坚持动刀,上溯秦汉古印,下仿明清印风,心摹手追,边消化传统边尝试创作,短短几年刻了上百方印章,使自己的篆刻技艺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黄牛平时除了应朋友之约刻了大量名章外,主要是刻一些表达自身志趣、励志向上的格言以及为自己书画习作的闲章配印。大致分为三类:其一,用于自勉自励、表达心迹,如,“求真”、“学到老”、“今是昨非”等;其二,用于为自己酷爱的山水画的配印,如,“黄牛学画”、“笔情墨趣”、 “笔底云烟”等; 其三,用于纪念、宣传及参展之用,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景这边独好”、“人民保险造福于民”等。由于这些内容为他所爱,发自肺腑,尽管黄牛本人认为表现技法稚拙鄙俗,但其中的每一方印都记录着他学篆的足迹,“篆刻创作都曾给我的心灵带来过慰藉与快乐。我从不‘悔其少作’”。
无家学 无名师 学养出勤奋
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名师点化,没有系统学习,黄牛学习篆刻基本靠自学、靠实践。用他自己的话而言:学习方法原始而笨拙。然而,正是这样的“原始而笨拙”中,黄牛却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严整的磨砺与锤炼自己技艺的方法。
溯源流:为学习篆刻,黄牛翻阅大量相关书籍,系统收看教学视频片,从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开始,直至近现代徽派、浙派各名家,黄牛都认真梳理与消化,并做了大量笔记。“这番功夫,不仅使我对中国的书法史、篆刻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总体了解,而且比较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意趣与品位。”
勤摹仿:“我对传统经典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只有把传统理解吃透,再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有根底与生命力的。”为此,他先后临写各名家名帖,从中体悟汉字书法的结构与韵律之美。与此同时,他选择部分秦汉古印与近代名家之印,精心模仿与镌刻,反复对照原作寻找差距。“有时一方印刻了又磨、磨了又刻,反复多次,直到与原印形神相近为止。正是在这种反复之中,我更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原印的意蕴与精华所在。”
多动手:黄牛利用封闭的阳台,为自己布置了一方“小天地”,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只要有机会便一头钻进去,享受绘画篆刻给他带来的乐趣,每天都有新的进步与斩获。“平时,我见缝插针,立体安排时间,零星时间用来读案头床头置放的印谱、个把小时不嫌多,十分八分不嫌少,有了整块时间便静心临写字帖或动手刻印,从不让宝贵时光虚度。”几年下来,黄牛除了练习了大量书法外,画了几十幅山水扇面与册页,个人印存中也留下了近百幅作品。
广交友:限于条件,黄牛一直未能拜师学艺。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一方面注重向身边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交流求教,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主动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及时交流学艺心得与作品。
黄牛相信篆刻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心灵的深度参与。“以我的浅见,篆刻艺术的最大魅力是变化,是方寸之间的千变万化。以秦汉转折时期的印章为例:布局古劲苍秀,字法错落天成,有的质拙秀丽,有的停匀凝炼,有的挺劲严整,几乎没有成规,全因字法而变。”他追求奏刀前,必先掘尽字形本体之美,求其趣而正其味;组合时,各字之间相互顾盼呼应,浑然一体。”黄牛春秋多载的创作中深味心得:一方印,经营太过则滞闷无味,经营不够则寡淡无神。其中奥妙,可意会而难言传。“由此探究古人的博大与变化,方可直入三味。”
怡情养性入心怀 浮躁功利关门外
黄牛以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痴迷于篆刻艺术,并把它作为抗拒衰老的有力武器,他说这就是因为这一艺术形式在其变化中蕴含着无穷的可能,具有不可限制的追求与创作空间。“当一个又一个篆字、一方又一方印石在我的刻刀下演绎成一件具有独立生命的作品时,当朋友们欣然邀请我为他们治印,收到后发来那份由衷褒奖时,当我的习作偶见报刋杂志时,我常常被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包围。我因创作而充实,我因被需要而快乐,我因晚年与篆刻为伴而年轻。”
与其他艺术一样,篆刻艺术也需要扎实深厚的基本功。以黄牛的创作心得所感:所谓冲刀、切刀之类的方法与技能固然重要,但这一切并不难掌握,只要敢于尝试,勤于动手,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自然会运用自如。至于识篆,因有篆刻字典及相关工具书辅佐,也非难事。最难以企及又不可回避的是写印稿,其关键难点又在于如何整体构图与经营位置。一方印最终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古人云‘宽可走马、密不容针’,说的也是印面构画与字的处理。该宽疏处要放得开,该紧密处要收得紧,切忌平均排匀或填满空白,使印面呆板无味,了无韵味与美感。”自我谦称为“篆刻初学者”的黄牛坦言自己常常被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印,就那么几个字,如何通过布局与构图,让它们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共同体,并保持其独特的金石味,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无捷径可走,唯有潜心钻研,用心体悟,逐步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在篆刻实践中寻求进步与突破。说到底,这还是个实践问题。”
痴爱篆刻自然是兴趣使然,但多年在此艺术园地耕耘不殆,这门古老的艺术同样回馈给黄牛绵绵不绝的生活乐趣,更有对岁月深透的领悟。对于古老技艺在时代流转中价值的传承,黄牛认为重要的是古为今用,注重实用。“除了零星发表在一些报刋杂志的篆刻习作,有时我主动创作一些专题性作品还参与重大节庆的纪念活动。例如,为参加江苏保险界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摄影展,我创作并镌刻了十多枚印章参展,荣获二等奖,既填补了人保财险系统没有篆刻作品参展的项目空白,进一步宣传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又较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公司的真情实感。”
历经岁月流转,光阴荏苒让生活仍然保持新鲜与活力,让精神更加丰富与自尊,以饱满的激情专注于书画篆刻在黄牛看来不失为一良方。“沉浸其中,乐趣无穷。每张书画、每枚印章的完成,都让我充满成就感。学习书画篆刻的实践,既深化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原先朴素的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被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上,又怡情养性,把浮躁、功利关在门外,让我晚年的生活更加宁静充实与充满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