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所谓历史 就是当下”

——专访《险中情》保险剧本作者赵守兵

发布时间:2015-10-30 09:54:0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阳光保险集团赵守兵先生经过多年对中国保险史的研修和考证,以上世纪30年代波诡奇谲,风卷云涌的上海滩为背景创作了保险历史题材的戏剧剧本《险中情》。作品以艺术的形式重现了那一段山岳潜行,英才辈出的峥嵘岁月,胡咏琪、张拟旭、周作民、宋汉章、程恩树、林震峰等等一批中国保险先驱人物在暗夜里淬火,无谓追寻新中国光明的征程给予我们后来者对历史新的感悟和对未来更多的启迪。

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险中情》剧本作者赵守兵,他将与我们一共分享他创作中的心怀和他由创作中而来的所思所感。


赵守兵创作《险中情》手稿。

□记者 方磊

历史视野 追寻夙梦

以文艺形式反映保险历史的作品,或者说保险历史作为时代背景的艺术作品是赵守兵经久未了的夙愿,对于这个尚处相对盲点的领域,能够有所补白是他从未放弃的追寻。

追根溯源,多年前在内心被播撒的种子从未停歇过它在梦想滋养下的成长。“上个世纪八十年到末期,我刚参加工作时在电影院从事放映,当时放映过一部西方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纵火骗取保险赔偿金的故事。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90年代从事保险工作后,偶然看到中国香港地区出台的《爱情全保》电影,但是却从未看到大陆拍摄的保险题材的电影。”创作一部反映保险行业保险从业者故事的艺术作品,在赵守兵青年遂在内心萌芽。

2004年,赵守兵开始创作《解密友邦——友邦保险中国攻略》一书。通过查阅资料,当他了解到友邦保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到已经成为一家托拉斯公司时,就对其创始人史带先生当时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兴趣, “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一家创办10多年的公司快速发展?”这是赵守兵曾经自忖最多的问题。

通过海量阅读,他逐渐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保险从业者,譬如华安合群保险公司的吕岳泉、太平保险的周作民等都有着创办百年老店的远大志向。“十年来,我一直关注业内外对保险史学的研究成果,但是无论是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保险业的历史,还是把保险业的历史作为时代背景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轻松地叩开观众的心扉,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接受保险观念。作为在保险业浸淫多载的资深保险人,赵守兵相信保险在社会普及和深化需要适时巧妙的方式。而艺术他认为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1989年我在淄博市文化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对艺术创作有了一些了解。1994年,我在推广市歌舞团排练的大型歌剧《江姐》时,很多人质疑:太高雅了,没人懂,也没人看。不过,当孩子们走进剧场时,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证明了歌剧的巨大魅力:即便是中小学生也能看得懂舶来品的歌剧。这样的经历,使我坚定地认为,用艺术的形式反映和表现保险业的历史,可以让更多的人,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普通的民众,就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保险的观念。”

据赵守兵介绍,2013年初,他在和八一厂副厂长、国家一级编辑马维干、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以及几位业内资深人士交流时,大家共识认为,与保险业有关的或者是直接反映保险业生活的、宏大厚重的艺术作品是保险业快速改善目前社会形象,提升行业声誉最好的方式之一。

据赵守兵介绍他创作的《险中情》一剧取材于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一时期。“目前保险从业者面对未来二十年的黄金时期,无时无刻不在追逐着时代的浪潮。对于保险历史的重要性则忽略不计,或者说脑海中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甚至相当多的业内高层也认为历史这玩意带不来保费。现实的考量让他们追逐眼前的小利,无以致远。”他坚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教训,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目前保险业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期,在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赵守兵认为回头看看曾经繁华的历史是必要的,因为有太多经验值得借鉴,太多的教训值得汲取。“例如近期上映的电影《太平轮》,‘太平轮海难’事件堪比‘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许多‘泰坦尼克号’的乘客均曾获得赔偿,有的保险公司还因此而破产。而‘太平轮’的保险商——华泰保险的老板却跑路了。该起事故受损者包括遇难者却无一得到赔偿。再如目前市场普遍存在的“打折返佣”问题,由来已久。30年代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曾与洋商保险公会就此谈判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不得采取变相降价等拙劣竞争手段。然而今天,这一问题却已经演化成了普及版的‘潜规则’”。这些都是赵守兵选择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对于保险历史在社会的认知作为有多年研修经验的赵守兵并不感到乐观。“由于保险从业者自身历史知识的匮乏,以致对保险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不但可以帮助从业者对历史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唤醒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加快保险历史文化的推广步伐。 ”在他看来这段时期,对于保险业而言,有着其特殊性。1926年东莱银行投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自此银行业开始投资保险业,保险业获得资本支持,吸引人才,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民族保险业从1927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得以不断创新,快速发展。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为了谋取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利益,敌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导致现代民族保险业进程的中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还没收了英美等敌国保险业的资产。在这期间,一些进步人士将保险业上升至强国利民的高度,奋发有为,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保险业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工人运动组织、第一家由党组织发起成立的保险公司也相继诞生。“这段历史在中国保险业210年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充满激情,其中的故事举不胜举,而且非常富有典型意义,所以,我的创作视野特地就选择了这段历史。”

赵守兵相信对于保险史料的掌握、理解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最近几年来,他通过知网等渠道研读了目前已有的研究保险历史的论文,也购买并阅读了大量的保险历史书籍等史料,同时还多次去国家图书馆、上海档案馆查阅资料。2013年赵守兵两次前往重庆,拜访保险业的老前辈赵同生。赵同生于1938年从上海辗转来到了重庆,开始从事保险业。

“通过这几年的研读,我发现,保险史学的传播是从业者和普通民众保险观念构建的基础。目前行业对于从业者和民众保险观念的构建主要是以利益为前提,以利诱之,这些举措‘剑走偏锋’,偏离了保险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效果适得其反。在构建和传播保险行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将史学作为基础,也使得保险文化的构建缺乏依据和根基。比如保险广告,民国时期的许多广告关注人性,充满温情,形象生动,其创意远胜于今天诸多广告的水准。”

十八大后,中央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保险业党组织大约有60名党员。他们的故事非常值得抒写,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譬如,剧本中的陆缀雯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她的丈夫王一飞1922年入党,并曾协助周恩来主抓军事工作,担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1926年他们结婚。1928年,王一飞就义于长沙。陆缀雯后进入上海银行工作,1937年,她委托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将遗孤送往苏联学习,鲁迅先生在书信中曾提及她。新中国成立后,陆缀雯担任了人民保险公司第一任人事处副处长。剧中的周繁俐后来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后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政委。其夫阮英平曾任新四军第六团副团长、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闽东地委书记。”赵守兵认为正是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发现,恰恰是我们保险业目前最为缺乏的“钙片”,最为优质的净资产。


图a


图b


图c


图d
图a-图d为赵守兵创作中考证研读的部分书刊。

以文艺传承保险历史

突破保险深化局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话剧剧本的创作有一些原则,譬如人物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场景要集中,矛盾冲突要强烈,对白要精彩等等。在对大量素材案头考证搜集的基础上,赵守兵首先确定了剧本的主题和主线,即保险业的进步人士带领和团结保险业同仁通过改组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成立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中国保险学会等各种措施,争取合法权益,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在民族危亡之际,部分进步人士则奋起抗争,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抗日,个别人士则加入党组织,开始领导保险业同仁开展抗日活动。“我想通过这条主线,设计情节冲突、人物对白和细节,推动剧情发展,并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对生活的二度创作。赵守兵表示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很多要素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譬如四行仓库保卫战。尽管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在艺术作品中鲜有提及,所以我就将其设计到了剧本之中,作为主人公胡咏骐从一个基督徒到共产党员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再譬如,胡咏骐和张似旭虽然均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但是未必相识。不过鉴于那时留学生甚少的缘故,我就将他们设计为熟识的师兄弟。再譬如,太平保险周作民、华安合群保险吕岳泉、友邦保险史带等人未必十分熟悉,但是由于那时他们都是同一时代、同一行业的巨头,因此我在剧本中就把他们聚集在了一起。诸如此类,剧本中比比皆是。”

从2013年年初构思《险中情》剧本到去年年底完成剧本,赵守兵创作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这期间,他还编著了另一本中国保险先驱人物的书。“通过对中国保险史中保险前辈生平事迹的研究和记录,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仰。在清末及至民国风起云涌的时代中,保险业的前辈们是那么的富有远见、责任和使命,着实令人钦佩。譬如吕岳泉在1926年就开设了人寿保险函授学校,致力于培养保险人才。张似旭在1931年就倡导成立了中华人寿保险携进社,致力于保险知识的普及,并在高端刊物《东方杂志》中连续刊发公益性质的人寿保险广告,推动编撰《保险年鉴》;胡咏骐致力于资助文化出版等公益事业,资助出版了《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红色书刊,并从一名忠实的基督教徒转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这些故事可以说时时在震撼着我的心灵,也成了我两年来坚持创作、完成剧本的核心驱动力。”

赵守兵认为作为中国保险先驱人物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追求目标和我们今天的保险从业者相比,令众多后来人汗颜,也足够促使后辈思考:“前辈们在七八十年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今天为何还做不不到?原因究竟是什么,非常值得我们在巨大的物质压力和物质利益面前深度思考。”

最近几年来,以《中国保险报》为核心的一些媒体、从业者乃至一些保险机构在挖掘、整理、推广保险历史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但赵守兵认为由于传播的渠道、途径、介质和形式相对单一,传播的艺术性相对欠缺,从而导致传播空间有限,从业者和普通民众接受度不高。“譬如数家公司邀请了明星艺人担任形象代言人,但是这些形象代言人出演的角色均与保险无关,观众就难以通过这些明星及其出演的角色理解保险的本质。 ”对此他思考以文学剧本形式讲述保险历史,将奠定以大众媒介传播保险历史文化的基础,从而使保险历史的传播范围有可能突破业内的局限,使得广大民众了解保险历史成为可能。“很多时候,业内人士以信息的不对称性对抗广大民众乃至媒体的质疑,并自鸣得意,从而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并导致了民众怨声载道。以香港地区为例,由于其保险业和影视业均高度发达,所以许多影视题材中均已保险业为背景或作为故事素材,如电影电视作品《北角》、《情陷夜中环》、《阴阳错》、《保险皇后》、《吉人天相》等。而这些影视剧均需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因此,《险中情》剧本在这个领域无疑是先行者、探索者,其价值显而易见。”

赵守兵特别强调在弘扬和传承保险历史,首先要打破以“历史无知”抗拒历史的观念。“由于相当多的从业者对历史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往往以为民族保险业200多年的历史只是个传说,并对当年保险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价值或者价值微乎其微,远远不如谈论大数据、互联网或其他什么时髦的词汇更能满足现实利益需求的胃口。这实在是个莫大的误解。”

最近几年来,赵守兵到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及深圳市民大讲堂等地方去分享保险历史多次,每次他都会带一些收藏的保险历史藏品,譬如光绪十年的保单、光绪末年的算数课本、民国时期的毕业证书等,这些珍贵的藏品往往让听众感慨万分。

个人情感为艺术创作之源

在创作完成后《险中情》后,赵守兵非常期望保险业的前辈和业内外的艺术家给予指导,进一步修改剧本,使之更完美。同时他也期望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业内各界人士的帮助,使这台剧能够公演,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保险业的历史,了解保险前辈们为民族保险事业、为党的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今年是中国保险业诞生210周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剧本错过了最佳的推广时机,但是作为第一部关于中国保险历史题材的剧本,其旺盛的生命力将超过其他的应景剧本,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新中国成立前从事保险工作的老前辈目前在世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他认为这部作品能够公演将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任何称之为艺术性的创作都需要作者个人情感的注入,乃至投入。陷得深,情才真。据赵守兵介绍他在创作《险中情》的过程中,数次泪流满面,被保险先驱的无我和鞠躬尽瘁而深深震撼,比如:胡咏骐临去世前在《遗嘱》中写道:“余信仰为人在世应为大多数人民谋福利,……余不赞成私有财产制度,家人日常生活应力求简朴,……每年全数收入除简朴生活所必需之外,应用于为大多人谋福利之事业。”在临终前一周,他曾召集家人在病床前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你们不要过于悲伤了,一个人的肉体总是要死的,但是一个人的精神是可以由下一代继承下去以致发扬光大的。我一辈子致力于为我民族、民众谋解放、谋福利,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志愿。如果你们能够继承我的遗志,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那就等于是我的永生。”再比如:陆缀雯、周繁俐的丈夫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了纪念自己的丈夫阮英平,周繁俐在80高龄后,还一个字、一个字的整理他的事迹,达10多万字……

知史方可塑造未来

创作前赵守兵做了大量历史考证和求索,以他所思:“保险史学家在以往的历史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以史为鉴,他感受到历史研究、历史编纂工作者是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他甚至觉得那种力度似乎还大过站在历史前台的政治学家。正如其言:“事实上,保险史学家不仅在历史之中,同时更是新的历史的创造者。”

赵守兵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就从事保险工作的前辈依然健在,使命所然,他们以有限的时光在研究和传播中国保险历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举办纪念中国保险业诞辰一百周年活动,撰写一系列回忆性的文章,出版《上海市保险业职工运动史料》、《中国保险史》和《中国保险历程》等图书。这些丰硕的成果无疑是当今保险业比现金流更为宝贵的财富。”

1995年国内全面开展寿险营销业务后,保险从业队伍数量以几何级骤然增加;加入WTO后,保险业再次高速扩张。然而,赵守兵觉得在做大做强、规模为王的粗放管理经营中,保险历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再加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保险从业者对保险历史这个领域几乎是漠然视之。以保险公司引以为傲的培训体系中,除太平保险公司个别机构无意识地将公司历程作为培训内容外,其他企业均未有星点儿的历史知识。即便是正规院校的保险专业,也未将保险历史设为必修或研修课程。保险历史就此断档,出现如保险业停办后及至文革时期严重的断层。‘欲亡其国,必先亡史’,保险行业无史可言,焉能不乱乎?”

保险行业需要激情万丈,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保险机构如果成为百年老店,赵守兵的观点是:从业者须肩负起历史的责任,需要在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读读保险史书,了解一下前辈们所做的事情。就像他提及最多的“所谓历史,就是当下。否则,诸多今天的决策是经不起推敲的,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