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成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教育扶贫指明方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各地不断探索的命题。
如今全社会非常重视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已在各个阶层中达成了共识。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投入也十分给力,富裕家庭更是码上加码,总是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他们的信奉“金钱不在话下,前途才是大问题”的原则。因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好,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孩子的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最终也易让他们成为“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与之相反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经济条件的影响,上不起重点学校,交不起昂贵的补习费用,只得勉强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寒门难出贵子”也就成了必然。笔者在西北、西南、华中集中连片贫困带走访时了解到,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当然,即使部分寒门子弟能有幸考入高中,但由于阅读面的狭窄,长期的自卑心理的影响,也让他们难以在高考占据优势,最后也只得进入普通高校或高职学校,能够进入一本或名牌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资料显示:农村学生在重点院校的比例年年降低,这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曾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多年来,社会招聘“唯学历论”,特别是近年来,就业非常严峻,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有的企业甚至还非“985”“211”不录,学历成了许多年轻的求职者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可以说这是在农村家庭本科生面前划上一条“天河”,可望而不可及。
如何才能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呢?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扶贫,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可或缺,贫困生助学金必须精准到位,而且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实施精准的教育救助,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学有所教,而且学有优教;强化技能培训,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接受学历教育,而且拥有一技之长;实行招生倾斜,让贫困家庭子女有更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关爱特殊群体,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更多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