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大火差不多蔓延了一个礼拜,使这座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的80%变成了废墟。作为伦敦历史上八大灾难之一,这场大火改变了伦敦的面貌,也催生了现代火灾保险。
火星来自面包房
那是一个干燥炎热的夏夜,1666年9月2日,星期天午夜一点左右,位于伦敦市普丁巷的国王面包房突然起火。面包房临近市区泰晤士河,周围的仓库和商店堆满了易燃易爆材料。强劲的东风卷来的火星点燃了堆积的煤炭、木料、酒精、柴油桶,火势一下子变得不可收拾,不断向城区延烧。住在面包房顶楼的一个长工拉响了警报。目击者佩皮斯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当时素面朝天地站在风里,那么你几乎就会被火星组成的雨点烧焦。”
逃难的人群主要是往泰晤士河边跑,河里到处是满载难民的船只。在火灾现场,有冲入火海抢救财产的人,也有留下来用胶桶打水试图灭火的。火苗冲天,夹带着哭喊声和噼啪的房屋爆裂声。伦敦城一片混乱。佩皮斯将自己徒步和在船上的所见所闻汇报给国王的弟弟,英国王室这才意识到了灾难的严重性,开始组织救火。
面对大片的火海,用木桶或手摇抽水机救火显然是杯水车薪。在伦敦城的东边,士兵和水手们用火药炸毁房屋,形成的空地就是人们的防火通道。这个方法控制了火势,也保住了城东的伦敦塔桥。在城西,正当大火即将威胁到皇宫的时候,风势开始减弱,人们终于在星期五的凌晨将大火扑灭。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火中,虽然奇迹般的只有5人丧生,却造成数万人无家可归,只能在伦敦城外搭建简陋的帐篷。伦敦城计有13200座房屋和436英田土地被烧毁,灾情最严重的是著名的圣保罗教堂:“熔化的铅熔物淹没了附近的街道。热浪使得石造物爆炸,连古墓也被炸开,露出了许多木乃伊状的尸首。”
据保守估计,大火造成了约1000万英镑的损失,而当时伦敦城的年收入只有1.2万英镑。
多事之秋
1666年的大火是英国人永世难忘的灾难,除了经济上的损失,最大的打击是心灵上的。联系当时的背景,伦敦人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1665年,伦敦爆发了黑死病,当时伦敦绝对是个忧伤的城市,超过20%的人口死于瘟疫;英国又刚刚在和法国以及荷兰的战争中陷入困境,人们的心情指数跌到了最低谷。那场大火正是在这样的多事之秋发生了。
然而,如果把历史仅仅归于一个个偶然,似乎显得太轻率。这场大火烧得如此猛烈,除了责怪那位粗心的面包师,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当时的房屋建筑材料、城市规划有关。17世纪的伦敦城存在着很多火灾隐患:木质结构的房屋拥挤地建在狭窄的街道两侧;人们使用灯火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1666年的大火之前,伦敦有记载的大火就有6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伦敦城造成了破坏。早就有人对伦敦市长和国王谏言,说伦敦城可能会经历严重的火灾,可是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对于火灾的直接责任人、那个粗心的面包师,他接受了火灾原因的调查,但由于当时另外有一个人自称是纵火犯,人们便不再责备面包师。面包师又回到了面包房,继续烤他的面包(另一个说法是,有个钟表匠指认面包师纵火,因此面包师被吊死)。
火灾保险的萌发
众所周知,火灾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比海上保险要晚。火灾保险最初只承担火灾、爆炸等责任,后来扩展到承保雷电、暴风雨、洪水,乃至地震等责任,但人们仍习惯沿用“火灾保险”的名称。
中世纪,欧洲某些手工业者所组织的行会,曾对其遭遇火灾的会员给予经济救助,这是产生相互保险关系的开始。到1118年,在冰岛的法律中规定,要村民组织火灾相互保险,村民定期缴纳一笔钱,作为火灾损失补偿基金。虽然这还不是保险的组织形成,但已是保险的雏形。
1666年英国伦敦大火催生了现代火灾保险的发展。伦敦大火全城80%的房屋烧毁,要恢复一个新的伦敦城是何等的艰难。事后人们意识到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可采用保险的方式来分担这种危险。火灾发生后不久,伦敦便出现了第一家专营房屋火险的商行。1681年,这家火险商行改组为合资经营的火灾保险公司。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工业技术的大革新,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大量增加,这在客观上要求火灾保险进一步发展,相应增加火灾保险公司的数量。德国在18世纪初成立了火灾保险总局。美国的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于1752年创立。
19世纪初,欧美的火灾保险公司得到大量发展,火灾保险的责任范围也逐渐扩大如雷电、暴风雨、洪水、地震、崴崩、泥石流等,乃至火灾后的利润损失都可作为附加险予以承保。
火灾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多以后,就产生了竞争,为了限制同行业间的过度竞争以及规定统一承保办法,从19世纪开始,欧洲各地陆续出现了保险公司同业公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