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让保险历史凝固成一本不朽之书

发布时间:2016-01-29 09:02:30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为历史筑家

成继跃1985年从教育行业转到保险行业,二十多年来从事过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组织等多项工作,转换过人保、人寿、太保、天安等几家国有及商业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保险业务资料。现供职于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继跃为了出版保险业务专著,撰写保险实务研究文章,收集和购买了一些保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他当年自费订阅了《保险研究》、保险学院《学报》、《上海保险》、《中国保险报》等报刊杂志,日积月累,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体系和一定规模的藏书数量。

在国家第一次修志时,成继跃参加了当地金融志保险篇的编写工作,当时保险历史资料缺乏,于是他更留心于保险历史资料的挖掘和收集,收藏不辍到今他收集到清代、民国、新中国初期的大量保险历史资料。“由于自己家里已经没有地方再进行增加存放保险资料,加之行业里也没有一个图书馆,看到老家闲置的院落里有几间空房子,便萌发了在老家建立保险图书馆的想法。”成继跃经得父亲同意,于2009年国庆节期间,将第一批23箱重达740多公斤的保险图书从甘肃省兰州市运往陕西省韩城市,在自家院落办起了保险图书馆。


成继跃(右)与胡景沄之子胡晋光合影

据成继跃介绍,自清代中国开办保险业务以来,至今还没有一座保险专业图书馆。民国以来“保联”及一些学术团体和保险公司办过一些图书室,都没有延续下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当行长时办过上海银行图书馆,后两次改名,成为综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上海图书馆。“我动意创办保险图书馆,并不是图名图利,而是为来之不易的保险历史资料有一个家,给自己增加一份责任和担当,也算是对自己从业20多年的一个总结和50岁生日的一个纪念。”成继跃动情地说。

“保险图书资料的收集可以说是在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和自己不懈的坚持下实现的。”要建图书馆,图书资料就要系统全面。在工作中接触的一些资料,大多与成继跃的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有关,很不全面,很多重要保险资料难以取得。“所以,要系统全面地收集保险资料,建好图书馆,首先要把自己接触的业务资料保存下来,其次要掏钱从商店、网站选购,第三是通过朋友关系索要。自己长期在西北基层保险公司工作,收入不高,可以说是为了一己爱好,把买房、买车的钱都花到了保险资料的收集上。”

成继跃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自己第一次到上海出差,在旧书市场上发现了民国时期王效文编写的《保险学》,摊主要价500元,讨价半天,还是不肯让价。摊主说是查过资料,这是中国第一本保险学专著,作者很有名,这类书不愁卖。遇到这种情况,他也只好掏高价买来,唯恐失之交臂,后悔莫及。“有了这本书,保险专业书籍就算有了龙头,续起来就有意义了。所以,随后又有幸收藏到了民国时期出版的《人寿保险学》、《海上保险学》、《农业保险学》、《保险学ABC》等著作,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一些保险学专著,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保险学著作体系。”

保险图书馆建起来以后,成继跃靠着自己的人脉关系,向一些同事、同行、同学、同乡等张口索要保险资料,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同乡和同行,把他两次调动工作后不便保存的个人物品送保险图书馆保管,其中有原公司开业纪念银币、奖章、徽章、奖杯、证书、名片、照片、报刊、业务书籍等。邮寄这些资料时他说,到了新公司以后,这些东西也用不上,家里也没有地方存放,送我或许有些用处,等他老了以后,希望到保险图书馆看看标志着当年辉煌与梦想、骄傲与失落的见证物,保存一点从业的记忆。”这样令成继跃动容的收藏故事使他坚信办保险图书馆不单是自己的爱好,也承载着一代保险人的友谊与信任,历史与未来。

保险图书馆主要收藏保险专业图书、影像及历史资料,兼藏金融、文学、历史、农业科技、书画、报刊、电子产品、寿文化等图书、实物和资料。据成继跃介绍,现在韩城主馆有馆舍4间,其中藏书室1间,办公室1间,阅览室2间,主要保管改革开放恢复保险业以后的保险图书和业务资料。在兰州设有特藏室,主要保管清代、民国、新中国50年代的保险图书。“在突出保险专业的前提下,结合我自己的爱好和当地实际情况,还建立了4个大的专题板块。”

保险图书馆成立时,恰逢成继跃祖母90大寿,他和家人们特设百寿堂,倡导尊老爱幼,专题收藏祝寿及各种寿文化纪念品。“现收藏有70多位书法家书写的 120多幅祝寿中堂,百余件寿文化纪念品,记载五世同堂的不同材质的四块寿匾及大量的祝寿影像资料。”成继跃今年拍摄的以祖母为对象的反映尊老爱幼题材的《寿而乐》摄影作品,获得了《保险人的中国梦》第四届中国保险业书法、绘画、摄影展览三等奖,他96岁的祖母有幸登上了保险艺术舞台。

由于成继跃祖籍在陕西韩城市,加之对历史的爱好,近年来他留心系统收集了一些有关司马迁的书籍资料和纪念品,请广西陶艺大师翁朝国先生设计制作了以司马迁陵墓为型制的史记竹简壶,奠定了展品基础。同时他联系和拜访了北京、西安、渭南、韩城等地的一些研究司马迁的专家,请教收集司马迁资料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并积极与韩城司马迁图书馆加强联系,成继跃希望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以保险图书馆为依托,建成司马迁纪念馆,最终可以使保险图书馆双向可持续发展。

为了将保险图书馆办成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化实体,吸引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读者到保险图书馆参观学习,在多年的潜心经营中,据成继跃说,保险图书馆已经建立了100多个与保险有关的收藏专题,诸如保险题材的邮票、火花、钱币等,印有保险条款或提示文字的相当于保险凭证的门票、车票、磁卡等,提示消费者放心购买由保险公司提供产品质量保险的烟、酒等,保险公司赠送客户的制有保险公司标识或绘有保险宣传图文的纪念章、紫砂壶、瓷器等。他由衷希望这样多的专题,条件成熟时在保险图书馆每月举办一场展览,10年都不重复。

成继跃认为纸媒在现代电子化的时代里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报纸连续出版,信息量大,至今还是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现在查阅历史资料离不开报刊的支持。在收藏保险专题报纸的基础上,保险图书馆收藏有近百个报纸专题集,诸如重大灾难,重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和活动,名人、考古、历史等。”

珍存保险于岁月里的记忆

能承载保险历史文化的物品,对成继跃来讲,每一件都来之不易,十分珍贵。过去保险业不发达,历史文物的存量并不多,加之不受人们重视,保险历史文物一直比较稀少。相比钱币、邮票等收藏品来看,保险文物既没有存量可供炒作,也没有形成市场以供交流。

从目前保险图书馆收集到的保险藏品来看,成继跃认为有几件展品在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成继跃指出的几件镇馆之宝是:王效文编著的《保险学》于1925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是我国第一本保险学专著。全书(第10版)分四编三十五章七十一节,共有317页,14.5万多字。其中第一编为总论,第二编为寿险,第三编为水险,第四编为火险,附录部分为寿险条款解释。书中还附有按美国经验死亡表计算的普通终身保险预备金表。当时在北京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就职的马寅初先生为该书初版作序;创办了上海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并任总经理的吕岳泉也为《保险学》初版作序,他有感于华商保险业创业和经营的艰辛,深知保险对国家和民众的重要。

《保险学》在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保险业和大众的影响,从以上两位经济界和保险界著名人物的评论中可见一斑。该书从初版到1947年再版的22年间,共印刷了11次,平均两年再版一次,其受欢迎的程度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保联》是上海保险业业余联谊会会刊,是一份难得的保险历史红色文物。1937年11月,上海租界成为被沦陷区包围的“孤岛”。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考虑到保险公司与各行各业的联系相当广泛,通过保险公司的业务活动,又可与各行各业中的中上层人士发生和保持经常的联系,有利于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还可利用保险公司这一组织,掩护地下党员和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因此,中共上海地下党抽调程恩树、林震峰两位党员组成保险业党支部,筹备建立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简称“保联”),开展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广泛发动群众的工作。

1938年7月1日,“保联”成立大会在宁波同乡会召开。会员一直保持在一千人左右,最高时曾达一千五六百人,占保险界全部职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保联”成立后,为扩大影响,加强与会员和广大职工的联系,1938年11月创办出版了关可贵、林振峰主编的《保联》月刊。1940年1月改为《保险月刊》,成为纯学术性刊物。同时结合形势,宣传抗战的意义,报道演唱救亡歌曲、排演抗日内容的进步话剧和举办青年知识讲座等活动情况,刊载动员保险业资金转移到大后方,宣扬坚持长期抗战的舆论。《保联月刊》共出版了14期,《保险月刊》共出版了12期。《保联月刊》和《保险月刊》作为我党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办起来的刊物,虽仅出版了2卷26期,但对于宣传党的政策,团结教育保险业广大职员群众,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保险理论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山图保险税票是我国第一张由政府发行的保险有价票证。早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决定仿照西方税制,在全国开征印花税,并把保险单纳入了征税的范围,后因商人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未能实施。1912年10月21日,国民党北洋政府公布《印花税法》,正式在全国开征印花税。在这部税法中,有3类35种凭证被征收印花税,保险单被列为第2类凭证。从此,凡属保险凭证,均须按规定税率粘贴一定面额的印花税票。印花税票本由政府统一印制,后因政局动荡,中央和地方纷争税利,一些地方政府也自定税规,自印税票。

1928年12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政治分会颁布《广东省整理保险事业暂行条例》,规定在广东省境内的中外保险公司必须在保险单上粘贴印花税票,为此,广东省财政厅专门印制了保险税票。该税票主图为国民党党徽,党徽中央为孙中山侧面像,票面四周边角印有税票金额。税票正上方印有“广东财政厅”5字,下方印有“保险税票”4字,左右两边以元宝图案装饰。票面有红、褐2种颜色,有5分、2角、5角等面值,规格均为28×33mm。

从该枚税票可以看出,保险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管也越来越重视,保险经营也趋于规范。

艰难的梦想

谈起自己自费创建保险图书馆的初衷,他直抒胸臆:“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多年来收集到的珍贵的保险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更广泛的收集和保存现代保险资料,为保险历史的研究和保险图书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平台。”

而目前保险图书馆建设运营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成继跃也并没有回避。“目前保险图书馆藏迅速增加,馆藏设备、书库严重不足,没有人员现场管理,制约了保险图书馆的发展,迟迟不能对外开放。” 他希望能在有关政策的扶植下,给予场地、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便购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更多的图书,聘请工作人员,改善办公条件,更好的保管保险文献资料,早日开放,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中国首家保险专业图书馆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正如成继跃为此之志向:“保险图书馆也希望通过提供服务和开展交流活动,聚集行业资源,进一步扩大保险图书馆的影响,为保险图书馆征集到更多、更好的保险资料,以便更好地为保险公司和社会提供服务。”

保险图书馆创立以来致力于保险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保险文化的传播,成继跃说这是他倾尽个人心血和财力而努力追寻的梦想。“近年来,保险图书馆多次为专业金融博物馆、地方保险学会、保险公司陈列馆提供保险史料方面的服务。”据他介绍,2014年5月以来,保险图书馆藏品先后3次参加由中国保险学会举办的保险历史文化展,保险历史文化受到了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欢迎。“根据馆藏资料先后发布了首部中国保险学著作总目录、中国保险地方志总目录、中国保险文化地图和我国首部保险典籍文献简目,为保险书籍收藏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成继跃为此感到深切欣慰。


保险图书馆匾额

信念与慰藉

保险图书馆创办5年多来,成继跃以微博之力,在5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利用民宅,建成一所保险专业图书馆;倾注财力,保存一批清代以来保险历史资料;藏研结合,发表《保险物语》系列文章;宣传大众,定期举办保险历史专题展;提供资料,助力保险史志编修。

未来5年,他寄望保险图书馆能够在5个方面取得建设进展:建成一座小型藏书楼;汇集出版一套保险历史研究文集;筹集保险图书馆发展基金,进一步增加馆藏;建立保险图书馆数据库;举办展览、沙龙、讲座等活动。

“保险图书馆(私立)希望建设成中国保险总书库、全国保险书目中心、保险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保险专家(名人)咨询中心,负责全面采集各种载体的保险文献信息资源,汇集最新保险科研成果,建设中国保险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提供基地,形成具备一定功能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逐渐发展成为行业小型高端智库。”这是成继跃对保险图书馆最大的期许。

当今社会国家对保险有更高的要求,群众有更新的需求,身处时代成继跃认为保险人需要紧跟历史发展的脚步,奋勇向前,敢做前人没有做,对促进保险业有益发展,对保险历史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事情。“能收集到记载保险业辉煌成就的图书资料,是保险从业者的一种机遇和荣耀。尽自己所能,将从业30年所学所用积累下来,为行业保存一点值得纪念和有用的东西,让漂流百年的保险史料有一个归宿的家,也是一种专业操守和一个人保险人应尽的责任。”在成继跃心中创建保险图书馆只是一个起步,怎样发展壮大,发挥作用,要走的路还很长,甚至是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正如他所言:“建立保险图书馆既是一种信念和寄托,也是一种解脱和慰藉。”

(图片除说明外均为保险图书馆馆藏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