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商业保险能否解决医疗痛点

发布时间:2016-02-24 10:16:05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王方琪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目前医疗中存在的痛点,那么凭借商业保险是否能够解决医疗痛点呢?

一位保险人的医疗情结

陈先生曾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高管,他是一位来自马来自亚的华侨。在到北京工作之前,他有20多年在英国工作的经历。作为一位保险人,他对于用保险手段解决内地医疗痛点具有很深的情结。

10年前,陈先生刚到北京工作不久,他犯了很严重的哮喘病,被家人紧急送到某著名三甲医院就诊。陈先生当时就被医院汹涌的人潮惊呆了。挂号,排队;就诊,排队;拿药,排队!

“护士甩给我一张单子,让我填写。我特别难受地说,‘护士,我喘不过气来。’护士说,‘知道,请您填单子。’我连续说了三次,护士还是坚持让我先填单子。”陈先生后来还是先填了单子。“护士可能感觉我的病不会要命,但是我作为病人体验非常不好。”于是,在陈先生的力主下,针对保险公司的VIP客户,健康险产品附加了就医绿色通道功能。

如今,拥有保险公司高端健康险的人都可以在医院得到相对普通群体更为优质的服务。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10年中,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它针对的群体是高端人群,这部分人群处于塔尖,只占整个群体的10%左右。因为市场规模太小,所以依靠高端健康险不能解决看病难这个医疗痛点。

陈先生也认为,未来的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他们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如果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难问题,健康险才能说在解决医疗痛点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位医生的保险诉求

王女士是一位对保险颇有研究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她认为,解决医疗痛点,应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要想用商业保险解决医疗痛点,必须推出真正的健康险产品。目前销售的健康险产品以重疾险险为主,起不到很强的保障作用。

她表示,这些产品针对某种(些)疾病风险提供一笔资金,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概率事件,这种产品并没有真正为用户带来医疗风险的保护,无法在用户真正有病的时候提供服务。而且近年来由于价格战明显,为了求便宜,保额有限,即便是财务风险保护的作用也不大。

记者从一家保险公司理赔部门获悉,在该公司理赔的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额大多在10万以内,有的甚至只有3万元。对于客户的治疗来说,这笔费用是杯水车薪,起不到财务风险保护作用。

王女士认为,真正的提供健康保障的产品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覆盖全方位的医疗保障(门诊、住院、可选项目等),用户获得医疗服务就可以获得保障,简单来说称为赔付型或消费型。第二,提供医疗服务,而不是仅仅财务上的赔付,这是和重疾险等产品的又一根本性区别。用户生病(无论大小),都可以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医院网络就医并享受各种服务。相比之下,重疾类产品的用户即便发生概率时间后,除了获得一笔钱之外,在治疗等方面完全靠自己,和保险公司无关。

商业保险孤掌难鸣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商业保险非常愿意成为医疗的控费方,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切入,如果没有有效的顶层设计,保险公司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

目前,中国的医院相对商业保险公司处于绝对的优势。医院,尤其是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不缺患者,并不存在需要从商业保险带客流的问题。即便是公立医院的VIP部门也已经非常拥挤,从高端医疗保险带量并不是他们首要的考虑。相反,保险公司对医院的服务却有很大的需求。

“村夫日记”认为,中国公立体系内的医疗服务定价被严重低估,低服务费无法支撑医生的薪酬,因此整个体系转向从药品获利。这种定价长期已经在用户心中植根,用户愿意为药品付钱而不是服务,因此体制外以诊金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缺乏这样体制外的医疗服务市场也导致商业保险没有找到真正能有效帮助其控制费用的服务方,而体制内的机构和商业保险无论信息还是服务上都是不通的,商业保险没有办法形成影响力。

因此,短期内商业保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很难影响医生和医院的,在解决医疗痛点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村夫日记”认为,中国的健康险仍然处于早期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上不断试水的阶段,目前市场上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障的产品还没有出现,整个土壤也并不利于真正有医疗保障理念、懂得保障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提供商和销售方的发展。因此,目前来看,真正的有保障意义的商业健康险还远未开场。

观点

保险能否为移动医疗控费

无论对于互联网医疗机构,还是对保险公司而言,双方如何合作如何盈利都是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包括春雨医生、微医集团、丁香园在内的知名互联网机构纷纷宣布和保险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尝试以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来串联诊所、患者甚至医院和药店。许多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医疗健康发展方案。当医疗与保险相结合时,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保险能否为移动医疗控费。如果没有控费的功能,保险如何真正成为支付方呢?

有关人士认为,保险能否为移动医疗控费,和目前的基础医疗控费模式有关。公立医院医保控费模式粗放,保险公司去实现控费并不现实。但是,这样的尝试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在逐渐实践中才会有所推进。

移动医疗面向保险机构收费的基础是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移动医疗方认为,由于其能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指导,能显著降低赔偿支出。此外,基于积累的大量用户疾病数据,保险机构能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精准化定价,提高盈利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数据对这种说法提供有效支撑。相反,近日,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以移动医疗为手段的干预并不能改善和提升病人的健康,也不能为支付方进行真正有效的控费。如果这种看法普及开来,将严重影响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预期。

如果不能控费,合作的意义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