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微公益”里猫腻多

发布时间:2016-03-11 10:02:01    作者:胡勇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16年1月14日,一条名为“一位白血病女孩的自白”的微信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引发人们对“微信募捐”这种全新募捐方式的关注。

紧急求助帮忙寻找失踪孩童、家庭变故渴望资助;农产品滞销亟须被“带走”,求扩散……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圈为载体的网络“微公益”以其快捷、高效、互动性强等特点让公益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带来了“人人皆可微公益”的新体验。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微公益”也由于其随意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存在不少漏洞。一是虚假诈骗“微公益”信息乱飞。一些表面以发布求助信息,实则进行诈骗的微公益存在,以博得微友的爱心换取不正当的利益。二是频繁劝捐现象让人难堪。一些求助信息在微信圈子内一天内发送多次,污染朋友圈环境,更有甚者一些微友还不厌其烦的劝好友实施捐款,违背了公益本质。三是随意、过时信息较多。一些以点带面、以小说大的公益微信存在,欺骗众人。更有的过期微信被随意转发,长期在圈子内蔓延,给当事人造成不便。

规范以微信圈为主的“微公益”活动,确保实现健康发展,还需要多方发力,综合施策。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微公益”活动平台还没有一套确定性的法律法规所依,虽然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以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主的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进行约束,但是对于在微信圈里个人自行发布的微公益活动却没有涉及。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约束。

其次,加强“微公益”的自律意识。以民政公益监管部门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大力宣传、教育,引导微公益发布者、参与者对自己的公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做到即有法所依,更不触及道德底线。

最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人人皆可公益的时代也需要人人监督,让“微公益”阳光透明操作,公众需要有问责意识。激发大众监督的积极性,提升监督的常识和能力,也是维护“微公益”良好环境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