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鲁望先生书法作品作为“春约有期”书画展重要内容在北京隆重开展。展览期间,鲁望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不为展览去创作
这次展览是鲁望书法作品和著名画家李广滨美术作品的联合展览。书法,篆刻,刻瓦三个部分在此次鲁望参展作品里都有体现,
鲁望书法此次参展作品包括真、草、隶、篆、行五体都有。主要内容有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我写这三阕词的书法要与李老画的这三幅画挂在一起展出。事先两个人各自去创造,而且这样做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使得我们的书画在一起更有相互映衬和传接感,效果应该能有所期望的。”其他书法作品内容还有《诗经》、《论语》、《文心雕龙》,还有自撰对联。
鲁望特别看重展出的自己的五块刻瓦作品,“此瓦是唐时的古瓦片,形状各异,大小有别,我随其形构思内容,并另附文字对其进行阐释。”鲁望告诉记者就刻瓦创作而言,全国可能就只有他一人,“几年来陆陆续续才刻有几十块,而且这样的瓦片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块都得来不易,每一块都是孤品。”
谈及此次作品展的意义,鲁望说主要就是借这样一次集中的展示,能够听听从不同方面的批评,“这样,会比那些一味的缪赞更有意义。”
不为展览而展览去创作,这是鲁望对自己创作的基本自我要求。“现在书法界的确有为了参展而创作的展览体,很多时候书家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心态,也就决定了其创作意义的所在。”鲁望向记者表示他的创作态度:真诚面对,倾情而作。期以能精,自省匪亏。“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应该自觉成为淘洗在传统文化为艺术者一生之考量。”
鲁望承认对于自己此次作品展并不存在过高的期许,更不奢望能对行业内文化有什么传承的意义。“如果硬要说意义,或许就是更多人可以通过看展览了解我这个人经历还蛮多的,原来当过兵打过仗,后来干过保险,现在可以写书法,还能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但不管怎么说,都不会给保险行业丢脸的。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可以通过个人的作品展,向全社会展露和显现保险人的文化气质,证明我们保险人并不缺失文化品性。”
专注修为已成脾性
鲁望这次展出的作品一共三十八幅,有新作,也有旧作,他觉得每一幅作品都是极尽所能通过深思熟虑完成创作的。正如其所言:“认真对待每一幅作品,这早已不是习惯而成为自己的脾性。”
个人展中有一幅鲁望的自撰联“丹磨透赤、雪映贞白”,甚得自己喜爱。据鲁望介绍此上联从《吕氏春秋》诚廉“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 取意转化而来,下联用鲁望用“雪”来对,“一红一白,一实一虚,一软一坚,上下联很有意境美,能激起创作灵感还要感谢有朋友给我提供的素材。所以偶然得句,往往是要有一个契机才可以发挥的。试想唐代的崔护如果没有出行,何以能见到那个人面桃花的女子,见不到这个女子,就激不起他的创造欲望和灵感,肯定就不会道出‘人面桃花相映红’传世名诗句。”
鲁望擅长的章草书体,此自撰联同样是用他最喜爱的章草书体表达。“在我们行内有章草难以写大的说法,其实,书法五体要写大都不容易。章草难写,写大更难,因为再放大去写的时候往往会因顾及字形而失之对其特点‘沉着痛快’的尽意表达,好在大字自己还能驾驭得住。”鲁望告诉记者,他恰是有意识用墨色之焦、湿、浓、淡、枯、涨,幻化出笔墨的意象表达,以期营造出诗化的“丹之坚与雪之洁”来,“这过程就是所谓的‘移情于物以情驮笔’的过程,这样的情感有无,投射在作品上明眼人是会一目了然的。”
另外一幅鲁望向记者特别谈到的就是用汉篆所写的诗经《蒹葭》,“过去我一直很喜欢邓丽君唱的《在水一方》,那如诉的凄婉,以及难耐的惆怅,每每听之总会将人引向苍苍寥廓与戚戚孤寂之中,确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绵绵无绝期的寻寻觅觅之况味。”也因为此,鲁望说他对这幅作品的章法安排有悖于传统习惯,是以自己对该诗的理解而构设出一种意境,书写成三个块面,他说正是想以若即若离,即开又合,大胆留白,在无墨处寄意多多的有意为之,想静静把欣赏者引入到那种即设的意境里去。
“字如其人”实不易
提及今后书法与绘画上的创作筹划,鲁望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定向。但他可以确认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要用在案头上,“古人说:有好都能累此生。既然爱好已经成为生活、脾性,那就把精力用在筹划自己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学习与修为上,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功底能更厚实一些,拿出作品时尽量少一点缺憾。”鲁望坚信世间的任何艺术修为都没有唾手可得的。
“创作需要独处,但我们修为书法需要从独处中走出来看更广阔的世界,不要一味追求别人会欣赏你的作品,而是要努力用你的作品给别人带来些心灵的感触。”多年来的笔耕不辍,鲁望一直在独守的创作里求索更广阔的心灵共鸣。
“为人不易,更何况要想成为有德性的人,其难就可想而知了;为艺不易,要能从你的作品中读出你的人格风骨,就是常说的‘字如其人’实在是更加更加的不易了。一句话,不自欺,莫欺人,勿欺世,苦心孤诣,扶犁而耕。”已过耳顺之年的鲁望,愿意以大半生的创作心得和广大业内书画爱好者分享他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