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国之才硕周自齐

发布时间:2016-04-08 10:43:53    作者:赵守兵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909年6月,周自齐出任 “游美学务处”总办,筹建清华学堂,从选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费心良多。作为清华学堂“监督”(第一任校长),他对清华大学有开创之功。

赵守兵

周自齐(1871~1923年),山东成武县人,一生活跃于晚清、民国政坛。晚清时期,他曾经出使海外,并创办了清华学堂,即现在的清华大学前身。民国初,他历任山东都督、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盐务署督办等要职。


周自齐

1922年,周自齐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代行过11天的民国大总统职务。在当时军阀混战武夫当国的特殊年代,他以拳拳爱国之心,极力维护国家利益,发展农工商金融业,做出了浩繁卓绝的民生事业,同时他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正是那个波涌跌宕、起伏不定的动荡社会,铸就了他矛盾而又复杂的传奇人生,留给后人许多人生第一。

创办清华第一人

百年风雨,水木清华。清华大学为周自齐先生所首创。周自齐可谓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对以后清华大学的百年盛名有开创之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刚过百年华诞的清华大学和她培养出来的骄子人杰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应该仰谢周自齐先生的赫赫之功。


周自齐书法

1871年10月14日,周自齐出生在一个官绅世家,书香门第。两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周自齐被伯父周少棠接到广东抚养,并继续对其施以教育。

周自齐自幼天资聪颖,心存大志。18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同文馆学习外语。在校期间,他成绩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两广总督张之洞见周自齐学业出众,一表人才,对他极为器重,便以翻译生的名义,保送他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到京师同文馆后,周自齐除了学习外,还为当时清政府翻译关于日本的动态,以供国内当政者参考。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阅读日本报纸上的信息,主要是经由周自齐等人翻译。

周自齐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又继续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94年,周自齐赴京应试。1896年,京师侍郎张荫桓把他推荐给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此后,周自齐先后任驻美国公使馆书记、参赞;驻纽约、旧金山总领事;并任出使美国、日本、秘鲁等国的使臣。

1908年,周自齐回国,任职外务部。同年美国政府决定退还庚子赔款中的部分款项,用于办学校和送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周自齐出任总办;他又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在这里按美国标准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择优送去美国留学。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周自齐是学堂的监督(校长)。从选定校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周自齐费尽心血。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亲自主持选拔工作。他选拔留美学生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学生的中文要通达,身体要强壮,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还不能有破相。经过考试和精心挑选,前后共选派三批180名留美学生。这些留美学生中很多人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

“二十一条”密约最先曝光者

“二十一条”密约是一战结束后日本欲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更是引发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导火索。

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奉命向袁世凯政府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密约。袁为赢得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命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与日置益秘密谈判,准备予以承认。

为使谈判不被世人察觉,日置益曾恶狠狠地警告袁世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得泄漏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否则,日本将被迫出面干涉,即使你大总统也难免于牢狱之灾!”

英国《泰晤士报》在华记者端纳得知日本向中国提出无耻的“二十一条”后,决心查个水落石出,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与许多同情中国的外国人一样,认为在日本的侵略要求面前,中国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这件事公开,以激起全世界的巨大反响,迫使日本人缩手。

端纳与北洋政府的高层人士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与财政总长周自齐尤为莫逆。他来到周府,对周自齐说:“我写出我认为日本可能提出的所有要求。你用铅笔划掉错的,保留对的;如有漏掉之处,也请你暗示一下。我再拿这张纸到其他政府官员那里去,同样搞它一遍。我迟早会得到‘二十一条’的正确文本,而人们却永远不知道我的消息是从哪里弄来的。”周自齐不由得哈哈大笑,叹道:“高明!”

他们坐在周府花园的荷花池畔,像是推敲学术问题似的,开始工作。端纳开始猜写。满洲、山东?聘请顾问?改组军队和警察?兵工厂?铁路?然后加上一些主语、定语或动词,就变成了一句句比较完整的条款,凑满二十一条为止。

周自齐手捏铅笔,这里画画,那里点点,看看八九不离十,掷笔而去。随后,端纳拿着这张不成熟的条款,挨个找了一些知情者。“这就是二十一条?”端纳疑信参半。

但他相信,这份猜写的文本八九不离十。一旦披露,同样会引起中外舆论的极大轰动。他立即向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发去电讯,披露了这则内幕消息。同时,他又往访美国公使芮恩施,请其将“二十一条”密约的内容转告美国务院,期望美政府对日本有所行动。此后,端纳怀着一种大功告成的喜悦,等待着两报会以大字醒目地刊出他的报道,轰动世界……

从伦敦传来了回音。《泰晤士报》主编致端纳电报:“请告消息来源,我才发表你的报道。日本驻英使馆已予以否认。”端纳如遭当头一棒。他费尽心机搞来的重大内幕消息,竟被人弃如敝屣。正在端纳彷徨无策之际,端纳想到了澳洲同乡、袁世凯政治顾问莫里循。

莫里循早年也担任过外国报纸的驻京记者。后被袁世凯聘为政治顾问,是个著名的“中国通”。他广泛参与了北京政府的核心机密,对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的政治交易感到不安,多次劝袁慎重,惟收效甚微。他的确拥有一份“二十一条”密约的副本,深锁于保险箱中。

端纳与莫里循,当年同为澳洲名记者,一南一北,饮誉中华。他们相互之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后莫氏脱离报界,但对端纳的一举一动,仍十分关注。

当端纳前来拜访莫里循时,莫氏已经心领神会。一番寒暄之后,他站了起来,一双手按在办公桌的一堆文件上,另有深意地望着端纳:“对不起,我到书房去一下就来。”端纳颇为紧张,不知这项“计划”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估计,莫里循去书房,是金蝉脱壳之计。他的一双手按在办公桌的文件上,是否就是一种明显的暗示?

等莫里循推开内室的门,走了进去,端纳快捷地从沙发上站起来,一边在身上搜摸雪茄,一边挪到了办公桌旁。他的一双眼睛紧紧盯住那堆文件,恨不得伸出手,统统把它抓进自己的皮包里。第一份,不是,第二份,也不是。身后的门吱呀一声打开。端纳马上回来,原来是一位身穿白色长袍的中国仆役,端着茶壶和茶杯进来。“就放在这里吧。”端纳指着茶几说。仆役冲好茶,仍肃立在屋内。端纳从兜里掏出一点小费,塞进仆役的手掌,又说:“去给我拿一盒火柴来。哦,附近还有卖雪茄的吗?”仆役退了出去。这次,端纳不再犹豫,也不再细看,索性从桌子上抽了好几份文件,塞进皮包里。少顷,莫里循又走了进来。“对不起,老兄,让你久等了。”莫里循搓着手说。“没关系,乔治。无论如何我该走了。”

回到下榻的东方饭店,端纳关好门,外挂“有事,请勿打扰”的小牌子,开始检视“偷”来的文件。当他翻检到第三份时,不由得眼睛放光,这不是他日思夜想的“二十一条”正式抄本吗?同他原来猜写的文本相比较,内容出入并不大,主要是他对日本人的苛刻条件有所低估。他说:“日本人的恶毒程度,是每一个真正的人难以想象的!”端纳立即把“二十一条”文本提交给英、美两国公使,并得到他们的确认。美国《纽约时报》首先刊出了来自北京未署名的关于“二十一条”的头条新闻。

设立东方人寿

民国九年9月,周自齐等与日本三菱公司、明治保险株式会社岩琦小弥太等洽商合办,创立了东方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实收25万元,中日各半,并向北洋政府注册,总公司设北平,这也是当时北平少有的保险公司总部之一。


东方人寿保险幼孩保单

明治生命保险公司险公司成立于1881年,岩崎小弥太(1879年8月3日—1945年12月2日),是日本三菱集团第四任总裁。

此后,东方人寿陆续在上海、天津、大连、汉口、杭州等地开设了代理处,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储蓄保险、团体保险等业务。

民国二十三年6月,经股东会决议,东方人寿改组为纯粹的华商公司,实收资本金25万元,并呈报国民政府实业部换发新照。董事长为袁良,总经理是袁绍瑜。

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是日本最早设立的生命保险企业。袁良(1882——1952),浙江杭县人,字文钦。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昌图警察总办兼交涉员。后为沈阳交涉署秘书长。1916年至1922年充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1924年被派为全国水利局总裁,并一度署理中央农业试验场场长。1929年为外交部第二司司长。1929年10月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民国第四任北平市长。袁绍瑜曾经担任北平市民生银行总经理。

我国植树节的最早呈准者

3月12日,是中国当今的植树节。中国最早设立植树节,是由周自齐呈准大总统设置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由于北方地区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创办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

周自齐退出政界后,去美国游历。经过多方考察,他逐渐对美国的电影产业产生兴趣,便决心回国发展电影事业。回国后,他创办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孔雀电影制片公司,计划经营发行外国影片,并拍摄中国电影。他邀请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的主编程树仁担任译制工作,译制了第一部影片《莲花女》,这是外国影片配上中文字幕的开端,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开创意义。

1923年10月21日,周自齐病逝,享年55岁,葬于京西门头沟城子村西面的九龙山山坡上。“周家坟”不大,但建筑极为讲究。尤具民国时期建筑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周自齐去世后,孔雀电影公司派人实地拍摄了葬礼场面。该片长约18分钟左右,记录了周自齐殡葬全过程,展现了从北京城中心的崇文门到门头沟墓地的送葬过程。2007年11月,由周自齐之曾孙——美国美辛普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周德汉先生,代表旅居美国的周氏家族,将周自齐葬礼影像资料片无偿捐赠给了首都博物馆。

影片全景拍摄了从周自齐逝世,到黎元洪、段祺瑞、靳云鹏等政府要人的亲自祭悼,从暂厝停灵到发丧出殡等宏大场面。这样规格的葬礼绝不比两年后孙中山的葬礼逊色,而且除孙中山外,民国的其他大总统、总理都没有留下这样的纪录片。周自齐作为当时在任时间并不长的代总统,这种殡葬排场确实已登峰造极。

该片是周自齐的女儿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移民美国时带走的。2007年周德汉的父母来京旅游,在参观首都博物馆之后决定将周家的传家宝——周自齐葬礼影像资料片捐赠给首都博物馆。由于当年科技水平所限,这部片子的原始胶片非常易燃,且由于年代太久,影像质量差了许多。现在看到的这部片子,是周家在好莱坞工作的后代用现代科技方法和先进技术重新做了处理,并加进了英语的片头、片尾解说词。

纵观周自齐先生一生,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但多少年来,先生的名气却被淹没,不为后人所知,他的名气竟然还不如马君武,马君武实际上只是孙中山的秘书。究其原因,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致周自齐盛名的湮没,周自齐一生主要任职清朝政府和民国北洋政府,而清朝政府和民国北洋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封建孽障,传统价值观把周自齐也作为封建孽障了。周自齐一生大多做的都是泽被后世、造福千年、利国益民的伟业,只做过个别不可时宜的事情那就是支持袁世凯称帝,我们不能因为一叶障目,就判断整个世界都是黑暗;不能因为一云遮阳,就判断整个世界都没有阳光,还原历史真相,看到历史的全貌,才是历史价值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资料:

《周自齐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二版)

《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