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议
奶奶住得老屋,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其实也没有多长时间,就是爷爷的爷爷盖得房子。从我记事起,在这两间老屋里北上面第二根脊檩子中间,有一个燕子窝,每一年暖春时节,南飞过冬的燕子又回到它北方的老窝。
燕子是一种益鸟,它没有在野外筑巢生息的习性,而是习惯筑巢于屋檐下或横梁或脊檩上。燕子筑巢是用泥土混合稻草、羽毛构成,筑得巢窝半碗状型,内垫细草根和羽毛。
奶奶对屋里那窝燕子有着割不断、舍不得的情缘,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燕子。每当到了燕子南飞的季节,她老人家总是叨念个不停,说燕子要回南方过冬了,我还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为了来年看到燕子再回到家里来,每年燕子南飞前,奶奶想方设法给燕子“一家人”的腿上拴上一块小小的薄薄的红布条子做个记号,期盼燕子“一家”平安返回。开春的时候,奶奶就拉出那把祖传的太师椅,在太师椅上放上把方凳子,她小心翼翼地爬上方凳,牢牢站稳后,用手中的笤帚轻轻的打扫燕窝上的灰尘,把燕窝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随时等候燕子“一家”的到来。在奶奶的眼里,燕子就像孩子一样,再捣蛋调皮她也不嫌弃。有时候奶奶正在饭桌前吃饭,燕子屎竟然掉进奶奶的饭碗里,可她也不嫌脏,用筷子把燕子屎掰出来,继续吃碗里的饭。平日里,自己不打扰燕子,也不让别人打扰燕子。为了不影响燕子进出,春天燕子一来,奶奶的屋门昼夜不再关闭,直到深秋燕子南飞。
奶奶屋里的那窝燕子,繁衍传承了多少代,奶奶本人并不清楚,她也不知道燕子的寿命长短,只知道年年岁岁燕相随。她虽然与燕子没有语言的沟通,但她与燕子之间的行为已经达到了心心相印相通境界了。在屋里,燕子们经常落到奶奶的饭桌上,针线笸箩上停留,在院子里的磨盘上,梨树上不时地传出燕子清脆动听的声音,甚至在鸡群里也时常有燕子家族的身影。那真是一种万物和谐相处的环境,那更是一幅人与动物、植物、鸟类共生共存的美丽画卷。有一次,一只幼燕子初次外出,回来后找不到进窝的门,站在院子里的磨盘上不停地直叫,奶奶看此情景,细细观察,明白了小燕子着急的缘由,慢慢靠前轻轻地把小燕子捉住,双手捂着拿到屋里去,然后放到两抽桌上,小燕子竟然一点惊吓都没有,站在两抽桌上抖了抖翅膀,轻盈的飞到燕窝里去了。
燕子返乡后,头等“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的是补补旧巢,有的是另建一个新巢。燕子筑新巢是件很辛苦的事,它们找到新家不容易,建一个新家巢更不容易。燕子喜欢与主人一起居住,选择筑巢时往往是首选主房。在老家一带,自古以来,多数人家还是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主房中筑巢,让燕子在自己家里“生儿育女”,且认为是一种吉祥的事情。只要见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古人曾有:“莺啼燕语报新年”之佳句。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在农业生产中,燕子的飞迁规律还被作为一种农事活动的物候。奶奶说,不止这些,从燕子飞行的高低度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凭奶奶的经验,她说,燕子集群结队高飞时,预示着天要刮大风,燕子集群结队低飞时,天要下雨。
奶奶疼爱燕子像疼爱自己的子孙一样。有一年初夏的一天,大雨下个不停,整整一天没有睁眼。家里的燕子头一窝就抱窝了五个小燕子,雨下了一天没有停,老燕子出不去门捉食,蹲在窝边干着急,饿得五个小燕子趴在窝沿上,张着五个小嘴巴直叫,叫声如同针扎到肉里面那样让人心痛。奶奶往屋外探头看看天,雨一个劲地下,再抽回头来看看那五张饿得直叫的红嘴巴,心想,这样下去不是个法,小燕子翅膀上还没有羽毛,不能起飞,万一饿急了掉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奶奶抓了一把小米放到碗里,放上一点水,端到两抽桌上,让老燕子“夫妇”俩下来衔去喂小燕子,以解燃眉之急。燕子是以昆虫为生,吃小米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奶奶心想,这样下去还不行,还得想一些办法。眼看天要黑下来了,奶奶不得不又带上苇笠,提着空葫芦头,踏着泥水,到村外南菜园地里,捉昆虫去了。在菜园地里,奶奶冒雨捉到很多燕子吃得虫子,有带翅膀的飞虫,也有肉虫。回到家,全身湿透的奶奶没有来得及换衣服,先用一个大碗放上温水,然后把葫芦头里面虫子倒到温水碗里,杀死虫子后,再把温水倒掉,放到两抽桌上,便于老燕子下来衔去喂小燕子,直到听不见小燕子们的饿哭声叫了,奶奶才把心放下来。
秋天的脚步声越走越远了,冬天的脚步声已经来临了。这也是奶奶最揪心的一个时点——燕子又要南飞了。燕子本能的生存迁徙,却给奶奶留下了一次次的分分离离的悲欢惆怅。
燕子抱得燕子,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冬去春来的迁徙,与奶奶在老屋里住了几十年,融洽相处几十年。相聚的日子里,奶奶不仅没有给燕子出过一点难题,而且每当燕子们遇到险情时,奶奶都是帮着及时排险,让燕子一家有惊无险、平安度过。那一年深秋,奶奶走了,老屋也没有人住了,屋门也上了锁,来年暖春时节,燕子回来后看不到奶奶的身影,进不去老屋的门,无奈之下,在老屋的屋檐下安了新家,可燕子一家再也没能看到奶奶宽容祥和的影子了。
(作者单位: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