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健品“不靠质量靠忽悠”怎么行

发布时间:2016-05-18 10:52:04    作者:张枫逸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5月11日《新快报》)。

前些年有个药物的广告词,叫做“不看广告看疗效”。同样,对于保健品来说,广告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产品有没有实际效果,能否有效调节人体机能才是硬道理。然而,时下国内保健品行业却恰恰是背道而驰,许多厂家把心思都花在了营销上面,热衷于炒作各种高科技概念,极尽宣传鼓吹能事。结果往往也是,哪些保健品广告做的最多,在市场上就卖的最火。

保健品为何“不靠质量靠忽悠”?这一方面源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消费者无法从外观、口感等判断保健品质量和功能优劣,通常只能根据广告来选择,因此很容易被厂家天花乱坠的宣传牵着鼻子走。同时,有关部门把关审核不严,对虚假广告处罚不力,给了保健品企业吹牛不上税的底气。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份调查显示,保健食品广告90%以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法律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发布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保健品虚假广告的泛滥,也从侧面说明了有关部门的审核把关不严,未能真正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保健品“不靠质量靠忽悠”,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利益。羊毛出在羊身上,保健品企业一掷千金做广告,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仅如此,在披上高科技概念的马甲之后,一些企业还要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此外,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企业和经销商大肆宣称其治疗效果优于专门药物并且无副作用,使得不少患者迷信保健品以致延误治疗,最终人财两空。

保健品“不靠质量靠忽悠”,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当靠“忽悠”就能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谁还有心思搞科研开发?那些规范运作的企业要么生存不下去,要么选择同流合污,一起加入到炒作式营销大战。业内人士一针见血指出,目前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这种本末倒置注定将让整个产业误入歧途。

保健品行业,到了该激浊扬清、拨乱反正的时候了。有关部门和媒体应加强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我国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不包含防癌抗癌”等常识为更多人知晓,从而帮助广大公众正确认识保健品,提高防忽悠意识。同时,认真做好保健品广告审查监管工作,从源头杜绝虚假广告误导公众,并对违法广告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引导企业回归以质取胜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