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社会责任在觉醒

发布时间:2016-06-16 11:16:32    作者:杨孟著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其意是指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此兴起。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标志着社会责任理念已普遍融入企业文化与业务发展之中。

以发达国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演进视角,透视西方保险业漫长的社会责任实践路径,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或特征:

一是社会责任制度化。发达国家保险机构率先设置了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具体化、制度化和透明化的社会承诺,融入保险业务发展战略之中。如荷兰国际集团(ING)公开承诺,在其所有的事业经营中,都符合诚信及道德标准准则;法国安盛集团公开承诺,在每一个开展业务的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企业慈善政策”,支持当地公益教育事业。

二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种非政府的、非赢利的组织形式,“公民社会”兴起于20 世纪 60 年代的发达国家,现在已发展成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实现政府权力制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乃至政府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成为了推动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因为,社会责任之于保险业,除了社会责任文化的演进之外就是“公民社会”的推动了——畏惧不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巨大社会负面效应。

三是政府组织的作用。政府在推动保险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已有30多个州相继在《公司法》中明确了社会责任内容。欧盟各国都制定了适于本国实际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迄今为止,名列世界 500 强的国际保险公司都建立了自己企业伦理宪章,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品牌和竞争力的基础。

四是责任觉醒。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与保险业自身发展之间是以义生利、义利相融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保险业的行为准则和塑造自身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国际著名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表明,传统的成本、质量等“硬件”管理只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社会责任等“软件”管理才是保险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发达国家保险业社会责任实践路径关键环节的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保险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将社会责任寓于保险业务发展之中,并在业务发展中体现时代担当精神。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来说就是,“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美欧农业保险、巨灾保险,日本地震保险等,就是保险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着眼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所取得的成果。

发达国家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我国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向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公司法》已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已对我国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鉴于此,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路向和目标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健康等保险业务,拓展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参与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建设。

二是加快建立“三农”保险制度体系。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优势农产区种植业、养殖业保险;针对失独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贫困人群设计新险种,提高保险扶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强银保合作,发挥保险增信功能,通过保险机制解决“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小额保险发展模式,带动农村意外保险、医疗保险、外出务工保险及农房、农机、渔船等保险发展,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探索推行“订单+保单”模式,为“订单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通过保单质押融资形式——转移银行信贷风险——为农户提供生产资金。

三是开展巨灾保险业务。按照《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不断完善飓风、地震、洪灾等巨灾保险产品体系。

四是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财产保险和为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提供信用保证,提高风险投资的有效性;积极开发针对创业人群的新险种,降低创业风险;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为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加大对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的服务力度。

五是积极探索保险促进社会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式,降低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完善社会安全管理和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扩大校(园)方责任险、矿业责任险、建筑施工人员意外险等责任险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