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亮
“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医疗行业的两大痛点。围绕“看病难”的痛点,这几年,医院不断在改善软硬件设施。就拿这新修的一座座门诊大楼来看,两个字,“气派”。这不是作秀,楼修得宽大高敞,老百姓不就省挤了么?再往里看,老百姓意见最大的挂号难问题也有一台台机器解决:在北京,部分三甲级医院,如301、协和都引入了挂号机,不用排队,就可以挂到第二天以后的号;你甚至可以不到医院,使用医院或者第三方开发的APP挂号,方便极了。当然,如果想挂专家号的话,还得抢,毕竟僧多粥少。但这与你起五更、熬半夜去排队,还不一定能挂上号相比,确实是好太多了。我粗略估计,这自助挂号分流的病人在50%以上。不用排队挂号,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不过,医院人多,尤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个局面依旧。只是因为医院空间大了,就诊的体验好一些罢了。但看着这些穿梭在大医院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病人是普通的小病小灾呢?估计也得有半数以上。现在中国医改搞分级诊疗,把病人从三级医院分流到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初衷是好的,但成效不大。为何?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当中,即便是普通的头疼脑热,在三甲就诊心里也踏实点。这让人想起了什么时候都不缺客源的北京儿童医院。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得病,不往医院跑。《黄帝内经》里说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把“治未病”作为医疗的最高境界,就像《孙子兵法》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一样。
对疾病来说,防永远是主要的,治永远是次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次序搞颠倒了。经常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花掉了一生80%-90%的医疗费用,而且最主要的,生命的质量非常的糟糕,这又是何苦呢!
最近,听到一个词,“高价值病人”。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没有任何解释。大概的意思,就是值得大医院去治疗、属于疑难杂症且花费比较高的病人。初听起来,总是有些别扭。高价值意味着高花费,这不就造成“看病贵”的问题了吗?癌症肿瘤患者花费高,化疗放疗一次动辄上万,应该算高价值病人吧,但是治好的又有几个呢?
对于大医院来说,筛分出“高价值病人”可能是有用的:这样它们的医生不用整天去应付那些小病小灾,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疑难杂症了。这正是大医院存在的终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医疗有很大的机会。小病小灾不用出家门,各种诊断数据都上来了,综合判断你是什么病症,还是好端端一个人。这些都不用和医生见面,隔着互联网随时随地就完成了。这当然是老百姓所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如果有数据异常,可以去大医院做深度诊疗,最后就有可能就成为医生所谓“高价值病人”。
医院、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能以所谓价值高低,给自己带来多少效益来区分病人。这是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正如保险在关键时刻要体现扶危济困的特点一样。所以说,“高价值病人”的提法,这中间有很大的矛盾。互联网医疗可以促进医疗行业市场化,可以促进精准医疗,这都是有利的方面,但非市场化的东西怎么办?谁来担?这,是需要我们去持续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