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业成为公益社会的 “助推器”

发布时间:2016-08-25 12:32:46    作者:杨孟著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杨孟著

从“小小铅笔”“益+1”,到“关爱人生每一天”…… 作为一项公益和爱的事业,扶危济困、扶弱济贫,关注社会公众生存状态,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已被保险业“保险+公益”格式化模式“安营扎寨”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华大地,凡有“公益热”涌现,必为保险业点燃,凡有公益项目推出,必为保险业参与或直接促动。那么,是何原因促使保险业萌生出投身社会公益的行为?答案其实是很显然的,那就是保险业战略发展目标融合于社会责任“社会资本”,社会责任与保险业经营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等。就一个具体的企业主体而言,保险业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公益性特征,恰恰正是一个理想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换句话说,正是这种以保险业为代表的企业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契合性,以及这种以契合性为前提的公益性企业的培育成长和发展壮大,才催生了后来的公益社会的如期而至。

所谓公益社会,特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公益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自愿自觉的一种行为;公益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中的“第三重动力”,在弥补政府与市场失灵方面发挥主力作用;企业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以公益和利益的协调统一为追求目标。

公益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益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公益社会。公益社会的兴起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如影随形,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世界上最早出现具有“公益社会”特征的社会形态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如在美国,作为“社会企业”的各类公益组织或作为“企业公民”的各类企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而享有“第三重动力”的美誉。目前,只有3亿多人的美国就拥有7万多家公益性基金会,仅就个人现金捐赠一项,每年人均就高达1千多美元。

今年6月底,恰逢美国独立240周年的前夕,在由3000多名各界领袖举行的盛大聚会上,共同提出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拯救方案——公益资本主义道路。意指同时包含公益价值和经济利润的市场制度将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现实中,作为“公益资本主义”的践行者—— “公益公司”正在蓬勃兴起。截至2015年底,美国已有31个州正式接受了“公益公司”的法律地位,并为来自全球50个国家、130个产业的1785家企业进行了“公益公司”认证。

在韩国,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社会企业育成法》,该法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就业岗位,在实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目标的同时,进行商品及服务生产、销售等营业活动的企业。”韩国政府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社会企业振兴院,负责对社会企业的认证。目前认证企业已达1500余家。

我国尚处于公益社会的萌芽期

在我国,虽然没有相关的公益公司或社会企业认证,但现实中却已出现了具有类似职能的企业组织,也具备了催生类似企业成长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关联环境保护,“共享”意即人人享有,两者都蕴含有丰富的公益涵义;我国《慈善法》已正式颁布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也在日趋完善中。

从“公益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我国尚处于公益社会的萌芽期,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应在坚持“公益社会”一般演进规律基本遵循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很显然,在催生“公益社会”发育成长的诸要素中,企业主体无疑是其中的最核心要素。至于何者能够担当起“催生婆”的职责,则要看其是否具备自身属于公益性企业、从事公益活动有助于自身发展、自身所处行业对其他企业主体具有较强的控制、引领和带动作用等特征。就此而言,能够胜任“催生婆”者非保险业莫属。

保险业有望成为公益社会的“催生婆”

首先,保险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公益企业。保险本身所固有的互助共济机制和社会管理功能,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这在本质上与公益事业扶危济困、扶弱济贫机制完全契合。另外,保险业的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和社会救济救助能力,也与现代公益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保险业从事公益活动之所以历来都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列,其根本原因正在于这种保险业自身业务与公益事业的内在一致性。

其次,从事公益活动有助于保险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保险的覆盖面为有财务能力应对未来风险的人群。而保险的公益性则要求,没有财务能力应对未来风险的人群更应该成为保险的对象。由此,尽可能多地动员超财务能力者加入“保险”队伍,以“吸纳”更多的无财务能力者走上“保险”之路。在这一机制下,保险业通过“大数法则”之内的传统业务和“大数法则”之外的“保险”业务做了公益,同时还让超财务能力者也做了公益。在某种程度上,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源自于这些一石多鸟的公益效应。

第三,保险衍生功能助推公益企业发展。如运用“保险+银行”信贷保证保险增信功能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为环保、清洁能源等公益性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资金保障;运用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支持公益性产业发展等。

第四,保险业的行业特征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其他企业主体具有较强的控制、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