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勤 记者 方磊
爱写诗的刘永辉曾写过一首标题和正文仅九个字的诗歌。“啄/自己不啄/怎么出壳。”三言两语看似不经意间偶得,却是高度的概括和凝练,没有对生活热爱和深刻的感悟,没有岁月的积淀,没相当的文字功底难以写出这样的句子。
刘永辉是怎样“啄破”自己的“人生蛋壳”走出来的呢?
刘永辉
军旅磨砺
1998年12月,刘永辉参军入伍到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装甲三师,在工兵营地雷爆破连服役。在部队期间,除完成正常训练、执勤、演习和连队文艺活动演出等任务外,还参与撰写了领导的大量讲话稿、教案等。因工作出色,多次获得嘉奖并因符合“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而被评为“优秀士兵”。在部队期间,曾担任班长、连队纪检信息员、所在部队新闻报道组成员。
军营生活,是一种艰酷的磨砺,更多的是一种对性格、毅力、品行的磨炼,一种破壳前的阵痛。
2000年12月,刘永辉退伍后,只身一人到北京打拼。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党校做保安,后来又做过化工厂工人、鸡场饲养员、杂志发行员、印刷厂印刷工、图书管理员。
“在做图书馆管理员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刘永辉说。
2010年,刘永辉有幸在摄影家焦波老师身边担任助理和秘书。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寿第一时间宣布助养地震所有致孤儿童。也是在中国人寿支持下,摄影家焦波深入地震灾区,收了六个地震孤儿做徒弟,每人给他们一部照相机,让他们用镜头记录身边的变化。在中国人寿四季花厅举办了“晨光里的孩子”——地震孤儿摄影展,刘永辉参与了布展和展览期间维护的工作,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保险的了解,深为保险人的大爱和担当精神所感动。
2011年4月,刘永辉到某杂志担任编辑,开始的文字工作成为他最接近做诗人、作家梦想的开端。
保险成长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许多复杂因子运行之间,偶然凑成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刘永辉对于过往曾如是说。
2013年4月,刘永辉正式辞去财政部某杂志的工作,加盟《中国人寿》杂志。当时的中国人寿杂志需要人手,他想拓展一下杂志采编的视野,终于圆了与保险结缘的梦想。
2013年5月2日,刘永辉正式走进中国人寿,走进杂志编辑部。7月1日,接任《中国人寿》杂志编辑部主任。此前,刘永辉虽然有几年的报刊行业采编经验,但一来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二来他只是作为编辑,做好小范围的工作即可。但到了《中国人寿》杂志之后,特别是负责杂志日常采编、出刊等统稿和管理工作之后,对他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磨砺。在部门领导的引领、教导下,在部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刘永辉努力适应角色的转换,不断充实提高。领导在他来时的谈话中说:“来了之后大胆工作,你的人品大家是熟悉和认可的,还有部队培养出来的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加上你个人这么多年读书、学习所形成的很好的学习力。”刘永辉始终记给领导的承诺:“虽然个人能力水平和经验有限,但工作中我一定竭尽全力、认真负责。”
能为一家大型保险企业办一本期刊,刘永辉心中即感到一种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同时也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和一种期待。办好杂志,要按照公司的期盼和要求,传导公司层决策,弘扬企业文化理念,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凝聚广大员工士气,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为公司发展积累了珍贵的文献史料。刘永辉在办刊中,深深感到自己原来对保险行业的了解非常有限,真正走进这个行业才发现,保险是服务于每个人的事业,是大爱的事业,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不管现在电子科技如何发展,我认为纸质媒体是有情感的,是传播情感的。比起电子媒体始终有她优越的一点。我会和同事们一道继续努力,争取办好杂志,服务于公司发展,服务于广大职工和营销伙伴、客户群体。”刘永辉信心满满。
诗和收藏
刘永辉有一个习惯,雷打不动,就是写日记。自1996年7月1日以来,他一直坚持到今天,其间未有一天缺记,至今已经写了厚厚的60多本日记,这份坚持和毅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2015年元月,刘永辉把自己在部队多年的军旅日记,精心摘编,出版了《青春正步走》一书。
2016年7月,刘永辉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远在眼前》,收录的是他今年3月22日至4月15日这24天里的诗作233首。这些诗是他上下班路上在手机里写下的,每写完一首就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在《远在眼前》封面腰封上,印有这样两句话“二十四天诗作结集,三十六年人生悟语”。这些诗歌虽然是很集中,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完成,但是里面集中体现了刘永辉至今三十六年来对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人生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他的诗作《千里之外》“在妈妈眼中/千里之外不是北京/是儿子。”儿行千里母担忧,一种浓浓的亲情融入其中。诗作《打捞》“幸福/掉在深渊里/你可有勇气/跳下去打捞。”寓意幸福不是唾手可得,即使掉下来,也需要勇气去追求,去“打捞”。诗作《人生路》“深一脚/浅一脚。”把人生这样一个大命题,仅用6个字,阐述得淋漓尽致,人生路不平,需要智慧和勇气。诗作《铁锹》“挖得很深/却不是本意/没办法/把柄在别人手里。”用拟人手法,比喻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或某种人。诗作《拳击》“拼命地打别人/就为了/赢自己。”每个人都是拳击手,与生活作战,向命运挥拳,为自己赢得胜利。
“在这些诗里我只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一个阶段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想法。诗需要形象思维多一些,我觉得我还是初学者,并未摸到门道。这些短诗像懒人的作品,几句话了事。作为作者真正写起来才觉得,短的并不好写,要在几句话、几个字中表达自己想说的,概括自己想体现的,还是很不容易的。”刘永辉笑着说。
刘永辉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
“我自己从小就注意保存东西,上小学的名签、成绩单、学生手册、试卷、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收到的书信和贺卡……后来的车票、船票、机票、参观券、演出票等等,自己都有意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也就有了规模,数量很可观。这些东西或许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但自己却非常珍惜,因为那是自己人生旅程的纪念。”刘永辉这样认为。
现在,刘永辉的名人签名书,已收藏颇丰。来北京工作这些年,业余时间他一直坚持进行人物访谈,或者叫口述历史采访工作。在采访中或是与一些前辈的交往中,出过书的往往会签名赠送刘永辉一本。日积月累,数目渐长。后来,刘永辉萌发专题收藏名家签名本的想法。
思路决定出路。刘永辉给自己收藏签名书订了个收藏原则:签名者或受赠者必须是名家、大家或是有影响力的人;书必须是自己喜欢或是有些兴趣的,不仅为收藏还要翻阅;书的品相要好,不能残缺不全;书的价格不能太高,因“财”施教,量力而行。
来北京十余年的时间,刘永辉没有荒废一个周末,没有虚度一个夜晚,仅利用周末的时间,他就先后联系、采访了150余位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一次,刘永辉去看望外交部原副部长浦寿昌,带去了一本外交文献请他签名。结果第二天通电话时老人家说:“昨天你走后不久,我忽然想起给你签名时永辉的‘辉’我忘写了‘光’字中间那一横……你下次带来,我给你补上,准保补得‘天衣无缝’!”那一刻,电话另一头的刘永辉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刘永辉凭什么获得名人的信任?刘永辉的好友保险作家来静思说:“工作之余,永辉这些年利用周末和假期采访了许多人,这些采访对象或是亲历过历史风云,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繁忙自不必说,防范心理通常也很重,轻易不愿接受媒体特别是个人的采访,但永辉靠自己的真诚和用心成功完成了采访。”
2003年7月,张爱萍将军去世。一天,刘永辉到新街口去采访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在一个鲜花店看到有人预定准备敬献给张爱萍将军的花圈。从店主那里刘永辉得到了订花者的联系方式,便默默地记了下来。晚上刘永辉和那位订花的总参军官联系后,得到了张爱萍将军家的地址。第二天一早,他带着悼诗去张爱萍将军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一些老前辈的签名,令刘永辉感动不已。如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的签名书写的是“敬赠刘永辉同志留念”;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的签名书写的是“请永辉同志留存”。“手捧着书,内心是一种长久的感动,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伍兵,一个战士,‘敬赠’、‘请’这样的词体现了这些革命老前辈谦虚、热情的作风!值得我终生学习和铭记!”刘永辉说。
“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她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你。”刘永辉坚持读书、采访和写作,已采访将军、作家、科学家等150余位各界人士。他出版印行过文集《信仰的力量》、《青春正步走——刘永辉军旅日记》和诗集《远在眼前》等著作。
对于未来,刘永辉说:“做好工作的同时,我希望自己在写作上不断有所提高,更多地尝试不同的文体。在收藏上也会继续努力,争取丰富藏品、提升品质等方面发展。”
“我爱自己的工作,是的,一如爱生活;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当然,也包括快乐。”刘永辉的话语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