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葛均波:推动泛血管疾病医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07 10:18:12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王方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我国心血管疾病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他倡导建立了以胸痛中心为代表的急救体系。在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2016年度)上,他做了题为《慢病防治的中国策略》的报告,强调了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抓住黄金120分钟,及时开通梗死的血管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

一场飞行中的急救

3月31日,葛均波乘坐从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参加学术会议。漫长飞行旅途后,他将在顶级学术会议上与美国心脏病学会进行高端交流。正当休息时,飞机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该名乘客身边。经了解,该乘客1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在起飞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

据介绍,当时,空乘人员拿出机上医药急救箱,然而听诊器没有振动膜,血压计也无法使用,这位专家凭他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他让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其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患者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以便平卧增加回心血量。

经过初步诊治后,葛均波评估该乘客病情暂缓,不需要飞机迫降或飞回。美国乘务员们事后才得知救人者是中国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并对同行的人说”It was so nice to have him on the plane.We really appreciate it."

接下来的十个小时飞行中,葛均波每隔一段时间即检查评估该患病乘客的病情。旅途中,这位美国乘客的症状有所好转,顺利抵达目的地。

这位发病乘客遇到葛均波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如此幸运。葛均波早就意识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急救的重要性,曾提出过“关于改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应用”的提案

他表示,“我们知道国内所有的汽车必须强制安装安全气囊,而并不是每个安全气囊都会用到,安全气囊是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保护措施之一。我国每年心脏猝死人数远远超过因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数,但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公共场所配置AED及普及心肺复苏术)却极为落后。”

公共场所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数量少,不会用,不敢用”的现状,令不少本不该逝去的生命再也无法挽回,葛均波对此十分痛心,他呼吁,“从生命救治的角度,AED+心肺复苏如能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将每年减少超过10万人次的心脏猝死死亡。

葛均波的提案中,不仅建议通过立法对学校、运动场等公共场所配备AED、使用的宣传和培训等进行强制要求。此外,为发挥AED更大作用,还需明确对受培训者颁发急救证书,使其行为合法化,免除抢救实施者在应急情况下实施除颤导致不良后果的法律责任,使之抢救行为受法律保护。

葛均波呼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抓住黄金120分钟。 记者 王方琪/摄

泛心血管疾病

葛均波引用了一系列数字显示心血管病对人类的威胁。2013年美国近80.1万例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37万例死于心脏病,近12.9万例死于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31%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18%是由脑卒中导致的。中国心血管病的占比是40%。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中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然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从1990年到2004年发病率在持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了以后,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疾病大幅度增加。

“发生心衰或者心梗,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救治,这在医学技术上已不是不可逾越的难题。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抓住黄金120分钟,及时开通梗死的血管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葛均波说。

我国自2013年起启动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去年年底成立了胸痛中心联盟。

“我们通过胸痛联盟做了很多创新,改进介入技术和介入器械,倡导把战略迁移,我们提出了新的概念,叫‘泛心血管疾病’,脑中风也好,心思梗死也好,心功能衰竭也好,高血压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好,这是系统性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疾病就是血管。”葛均波表示,“我们应该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把疾病治疗的战线进行前移,以预防为主。国外学者于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提出“血管网络”的概念,我们提出‘泛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关于泛血管疾病相关细胞分子相关机制,葛均波表示,采用物理模型,预防疾病快速的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评价临床上疾病的性质,之后在临床上避免二次医源性损伤。再有是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

“我们建议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在学会层面上,开展10个重点专项研究,建立全链条的预防策略。”葛均波说。

葛均波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生物领域的“登月工程”,推动泛血管疾病医学的学科发展。

“我们在复旦大学筹建了复旦大学泛血管研究院,这是我们的顾问委员会,希望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可以推动泛血管的研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葛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