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方琪
热热闹闹的鸡年春节假期结束了。春节期间,养老这个话题不断被提起。许多人表示,对于儿女来说,家里老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就是自己的福气。
空巢农村老人的新年
河北农村的张老太太这个年过得热闹非凡。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在外务工的三个儿子陆续带着各自的家人回到村里,平常冷清宽敞的大院子一下子热闹拥挤了许多。鞭炮声伴随着孩子们的笑闹声回荡在“家”的各个角落。
“一年热闹这么一回啊!”张老太太笑眯眯地一边抱怨麻烦,一边感叹,“这才像个家!”
张老太太的大儿子在深圳打工,二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最小的儿子也在离家几百里地之外的石家庄工作。“正月初五过后,孩子们就该走了。”张老太太说话时有些落寞。
“别人家也这样。”张老太太说,她所在的村子居住着80多户人家,在当地也就是个小村子,“家家都有外出打工的,像我家这样,孩子都在外地的有五六家吧。”每到春节,小村庄就沸腾起来;春节过后,逐渐恢复宁静。张老太太不知道“空巢”这个概念,但也切实感到了那份无奈。
“孩子们刚走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不过紧跟着就该忙春种的事情了,也就不想了。”张老太太说,几个儿子都很孝顺,平常都给她零花钱。说是零花钱,几千块钱在村子里能花很久呢!再加上每月国家给90元养老金,还有种粮食的收入,生活没问题。
“就是有时候闷得慌,想孩子们。”两年前,老伴儿去世后,三个儿子都让张老太太过去住。可是张老太太不习惯深圳的天气和上海的‘鸽子笼’,在三儿子14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里也住不习惯。于是,她又回到农村老家。
“我就喜欢一出门就能看到庄稼地,看到老高老高的大片的天空。”张老太太不喜欢在城市里居住,“憋屈啊!”
“我现在还能动,能侍弄侍弄地;在城里,我啥也不会干,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老太太宁愿忍受离开孩子的孤独,也愿意回到老家。
几个儿子商量了一下,同意张老太太回老家居住,把一份担心和牵挂埋在心里。用二儿子的话说,老妈安好,家是晴天。
一位心理学家表示,当老人拥有经济保障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精神追求。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这个别人也包括孩子们,他们更希望得到社会认同——他们是有用的。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春节过后,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亮点之一就是要健全农村老人服务体系。《若干意见》第24条提出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其中特别指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若干意见》还提出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在文件第31条规定“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在海南,许多来此过冬的老人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王继才/摄
新模式——抱团养老
由于新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开始了另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抱团养老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这些“抱团”的老人都具有某些群体特质,比如知青。
有消息说,天津有位68届知青张先生就成功组建了抱团养老的群体。
早在10年前,天津市的老知青们开始热衷于各种文化联谊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著书立说、摄影旅游等方式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张先生发现,大家聚会时谈到最多的话题是养老问题。很多老知青在外面搞联谊活动时热热闹闹,回到家却冷冷清清,因为都是空巢老人。
这些老知青们大多已经退休,但还没有老到不能自理。他们经历过企业破产、倒闭、改制,还有的下岗失业。因为共同的时代遭遇,他们特别渴望融入集体,也特别齐心。于是,张先生萌生了建立一个养老基地的想法。
张先生建立的这个基地在农村,不时有城里的知青团体或个人来这里聚会、小住,也在此寻找归宿感。老知青们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小的互助团体,于是,大院里就慢慢有了艺术工作室、健康工作室、DV工作室、茶艺组、模特队、话疗室等各个小组。
还有一些小型的自发的抱团养老也逐渐展开,成为老年人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王和老田原本并不认识,他们居住在海南的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里。聊天时发现,每年他们都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都曾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儿女都不在身边,都是像候鸟一样冬天到海南夏天回北方。慢慢地,两家相互来往,比亲戚还要亲。两人的爱好也很类似,于是,一起摄影、一起钓鱼、一起上老年大学……
这个圈子还在不断扩大,两家、三家,大家结伴,早晨一起去学太极拳,晚上一起去跳广场舞……如果这时,有个人出面成立一个团体,定期组织一些活动,那就是抱团养老的比较松散的形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团可抱是一种老人社会化的需要,他们可以像过去一样,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在这个群体中,能够过得充实美好。对儿女来说,老人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子,心情愉快,儿女也会放心。毕竟对一个家庭来说,老人安好,便是晴天。
垂钓之乐。
老人精神追求八个方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老人精神寄托和追求应包括八个方面:
1.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他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2.自重自尊,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
3.社会交往,希望自己能像过去一样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
4.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的之一;
5.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6.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总结自己的一生;
7.内在精神生活,以回顾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
8.爱护和关怀,不遭到社会遗弃。
相关链接
评论
关注“精神养老”
□记者 王方琪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许多空巢老人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许多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物质无忧,但在情感交流上却得不到满足。一些独守空巢的老年人产生了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曾经有老人刊登训狗启事,声称愿意以自己价值百万的房产作为酬劳报答替自己寻回爱犬的人。确实,在老人的心目中,这条能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爱犬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曾经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春节也出门摆摊,不为挣钱,就为有人和自己说说话。
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感、寂寞感、无用感等心理亚健康问题,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容易由于孤独感而产生身体活动意愿降低、社会功能减退等问题,逐渐蜕变为社会的边缘群体。长期的独居生活可能导致他们认知功能下降,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物质生活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老年人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慰藉需求则凸显其重要作用。“精神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服务内涵的全新拓展。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交友范围,化解孤独寂寞,增进身心健康;这种养老可以使老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体现自身价值,满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心理需求。
精神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