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防治慢性病 商业保险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7-02-22 13:06:35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本报记者 王方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一项利好。

首先,《规划》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以慢性病中的癌症为例,癌症是重大疾病保险理赔范围之内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癌症和恶性肿瘤的理赔几乎能够占到重大疾病保险理赔金额的70%。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成本,提出了健康管理的理念,而健康管理的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慢病管理。

数据显示,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标。死亡率的降低,又会降低以身故为赔付条件的寿险的理赔成本。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同样是有利的。

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到慢性病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理赔成本,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客户黏性。

《规划》以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三类目标人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同时按照从主体到支持性环境的顺序,针对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按照《规划》的内容落实到相关客户服务上,增强客户体验。

其实,《规划》发布之前,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商业保险比重的提高,慢病市场已经越来越受到保险机构重视。商业保险在探索与慢病管理结合的新的方式,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是通过药品销售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二是医疗信息化公司与商业保险机构结合。前者如在2013年底,太平洋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与罗氏合作,共同在中国市场上推出防癌险;后者如2015年末,中国太平保险携手掌上糖医推出了糖尿病并发症保险。通过信息平台,保险公司可以灵活控制每个参保人的“参保门槛”,并通过掌上糖医的血糖管理服务,降低参保人的购买顾虑。实现与信息化平台的合作共赢。

虽然国内的慢性病管理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市场,也有国内外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可供参考。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市场是分阶段性递进的,如何在体系搭建、资源整合、数据有效化、患者教育等方面做到足够优秀,是亟待这个领域创业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