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生煤炉

发布时间:2017-02-24 10:50:45    作者:徐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徐明

二十多年没有生过煤炉了,生煤炉过的是日子,生于上世纪六七年代的人不会淡忘。

那时,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首先看到的景观都是煤球炉子。或许在灶间,或许在过道。生煤炉是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出息的人。现实点讲,就是为了生活。

农村的家前屋后,常见拎着炉子生煤炉的人,把煤炉拿到有风的地方生起煤炉来,生煤炉借助自然风和蒲扇的风力来点火。炉子点火,用废纱头蘸上柴油,也有用旧报纸、刨花、引燃稻柴、木块,竹爿升火,一时间烟雾弥漫,炉子里的青烟随东南风飘动起来。生煤炉的木爿带点潮湿的,刹那间便会浓烟滚滚、一直弥漫到整个院子,呛得一把眼泪一把涕。炉子下端开有一个口子,树柴就从这口子架入,生煤炉的口子对着上风头,火着后,将蜂窝煤球放进煤炉,手里的蒲扇不停地扇,红红的火苗从煤球的孔洞窜起,慢慢烧红的煤球表面燎起了一束束蓝色的火焰,煤炉就生好了。生好的煤炉拎进屋内,烧水炒菜,炉子上吊壶水开时的袅袅水汽蒸发至空气中,炉子旁放煤灰的“畚箕”里则可能卧着一只猫儿。谁家吃什么、烧什么、吃好吃坏,没有一点隐私,全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那些年到上海,路过一幢幢石库门房子,瞥见狭长的弄堂里,楼上楼下人家晾衣架像蜘蛛网一样多,晾晒的衣服五颜六色挂满了弄堂。弄堂里,各家的煤炉一只紧挨一只,进出弄堂的人走路要斜着身子互相让道,还要打个招呼。黄褐色的铁皮炉子、煤钩、炉铲和火钳,那是连陈逸飞画里都找不到的了。

生活一天天过,煤炉一天天生。我们农村里许多农人,要从当地供销社生产资料部买回煤屑做成一个个煤饼,也有小勺舀着拌好的煤泥一勺勺放至场上,各家做好的大小煤球排满了一场,晒在太阳下,下雨了就要收起。我喜欢生煤炉的生活,这种生活像喝了一坛陈年老酒,越喝越香。

一个阳光的午后,一只只煤球炉趾高气扬地出现在村庄、出现在弄堂的风口,老太老头,还有婆姨们把炉子烧得旺旺的,日子过得红红的,乡村因为有了煤炉而富有诗情画意,煤炉因为有了乡村不再孤独。

(作者单位:人保财险江苏常熟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