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公益杂谈:让生命延续

发布时间:2017-04-13 08:33:01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生死亦大矣。所有的哲学命题,归根到底都是在解决人们生与死的问题。

当生命不可挽救,人们又何以自处?部分医学专家于是提出冷冻身体技术,期盼终有一天医治方法出现突破,令病人得以复活。于是,保存身体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1967年1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退休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成为第一个被“低温保存”的人。50年过去了,人体冷冻技术倡导者一直在致力于冷冻及保存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对冷冻人体复活的问题上,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人员认为,实现冷冻人体的复活,可能至少要到50年后。

越来越多的人把希望放在了将来。英国一名14岁少女确诊患上末期癌症后,打算死后冷冻身体,遭父亲反对,她于是入禀法院,最终获判胜诉,有可能成为全球首宗获法庭裁决得以冷冻身体的案例。据报少女曾向亲戚说︰“我快要死了,但将在200年后回来。”

不过,冷冻遗体需要高昂的费用,一般的家庭是承担不起的。况且,对于冷冻遗体后,是否能够在未来得到真正的救助,也只有一部分人抱有坚定的信念。大部分人对于这样虚无缥缈的可能,不抱什么希望。

相比与整体的冷冻与复活,让身体的一部分在现世中生存下去,却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近日,澎湃新闻的一则报道称,年仅21岁、因被工地调臂砸中而不幸脑死亡、无法救治的上海21岁打工男子,其父母与多名亲友、器官捐献协调员,经历了数小时的讨论沟通,最终决定,将小周的1个肝脏、2个肾脏捐献出来。清明节的凌晨,3名器官受者的移植手术顺利实施。这是上海自2013年以来的全市第324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实现案例。

近年来随着器官捐献理念的宣传与普及,器官捐献比例增长迅速。来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数累计为169860人,仅2016年一年,就有10万余人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比2010年增长约100倍。

每一例的捐献,背后其实都有极度痛苦的挣扎和思想斗争。医生要克服对于病人家属创伤的刺痛的内疚,死者家属要克服对于亲人的不舍与爱惜,所有的决定都是光明而伟大的。不捐献器官的人,是正常的行为,捐献器官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在一个节目中,有医生提到一个细节,有一个接受完移植的孩子,发来了一张贺卡,托医生转交给捐献者的家属。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写给捐献者的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不认识你们,但我谢谢你们。

也许,“自愿、无偿”捐献能用的器官,才是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