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破解“中国式养老”(一)

发布时间:2017-05-25 09:00:33    作者:张阿玲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张阿玲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尽皆知晓。然而,放眼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去珍惜这些“宝”呢?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1%,空巢老人突破1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3500万……,未来20年仍将以年均近千万的规模快速增长。“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冲击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家庭。

“在世俗观念中,养老护理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曾经从事养老护理的张先生说,“护理人员的收入也很低,同样是照顾人,住家保姆一个月都能挣1万多块,养老护理员却只有一两千块的收入。”

“一方面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让我国养老体系发展整体滞后于老龄化的速度。”有专家认为,我们不仅要解决有地方养老的问题,还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

面对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各地政府积极应对,“中国式养老”的各种模式在试点、推广。北京市政府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和服务优势,借助不同的经营形式介入养老领域,推动老年人保障不断完善。

自2012年起,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先后配合北京市计生协开展了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暖心计划”综合保险保障项目,由市财政按照每人2789元/年的标准出资,覆盖全市1.1万余名失独家庭成员,为其提供养老、身故、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女性重疾等多重保障。在首个三年周期,依据每人每年2900元的养老金支付标准,已给付失独家庭到期养老金6204万元。2016年12月,此项目重新启动运行,其中意外伤害保险最高赔付5万元;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投保老人,一年保期结束后就可以领取养老金2900元。

2013年以来,中国人寿北分连续承办北京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项目,向在北京市生活或工作的50周岁及以上人群提供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费用、意外伤害住院护理津贴等多重保障。普通参保人每年最低只需支付15元,困难老人由政府全额补助。该项目运行3年来,为北京市10个郊区县以及城区的76万人次提供20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受理理赔申请7000余件,累计赔款1600多万元,逐步覆盖北京市各区。

2016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人保寿险北京市分公司合作的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项目正式落地,旨在解决海淀区居民未来的养老照护难题,为全国探索长期护理制度做出贡献。该项目以服务给付替代传统的现金给付,向失能老人提供多项照护服务,政府按不同年龄段缴费额度的20%予以补贴,对农业户籍参保人再额外补贴每人120元/年,对困难家庭全额补助,并与参保人、照护服务机构共同建立长期护理互助基金。截止2017年4月,人保寿险护理险团队已经在海淀区29条街道设立了专属服务站,目前已有5425位居民参保海淀区失能护理互助保险。

有专家认为,受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制约,“中国式养老”矛盾的破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努力。商业保险机制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保险公司“暖心计划”项目负责人说,“暖心计划”是一项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与特别扶助政策相比,形式更灵活,内容包括养老金、意外伤害保险金、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疾病身故保险金和女性重疾保险金在内的综合保险,旨在帮助失独家庭抵御家庭风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财政投入由过去单纯的现金给付、经济补困转化为多维度的保障内容,更好契合了首都老年人的保障需求。

国寿北京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面上对老年人开放的保险产品很少,专属老年人意外险的推出让老百姓对保险行业的认可度得到提升。为了方便老年人投保,国寿在全市范围内首批开放了17个服务中心网点,并设立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服务专柜,为老年人提供绿色服务通道,服务网络覆盖全市。

失能护理互助保险,按照“政府主导,商业运作,联合办公,多方参与”的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长期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财政投入的保值增值。人保寿险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方面,突破了国内传统护理保险仅提供护理费用的补偿、不提供护理服务的现状,真正满足了失能参保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项目实现了政府、商业保险机构、护理机构、评估机构、养老机构等的有效协同,成为政府福利制度向社会化福利制度转移的载体,为探索有效整合养老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提供经验。”

面对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政府积极应对,引入商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险专业技术和服务优势,借助不同的经营形式介入养老领域,推动老年人保障不断完善。据悉,目前北京保险业至少通过失能护理保险、失独家庭保险、“以房养老”等模式加强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呵护家中“一宝”。“中国式养老”的各种模式在试点、推广,取得不俗成效。

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海淀区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48.6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0.3%;失能失智老年人达到7.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8%,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达2万人。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能老人的日益增多给养老照护带来极大压力。

“老人投保后继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同时以房产价值与平均预期寿命等进行核算,按月领取给付金。”幸福人寿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以房养老”意味着养老金筹集渠道有望拓宽,不再仅依靠存款和退休金。“以房养老”只是一种选择,与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关系。

“你看,这些报纸杂志,都是说以房养老的。”市民康先生指着一叠报纸剪辑说,“我只要看到相关的报道,就从报纸上剪下来收藏了。”

康先生,北京人,今年74岁,9年前,他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他和老伴一下子变成了失独老人,如何养老成了老两口的心病。2014年初,康先生了解到北京推出的“以房养老”项目后,立刻与保险公司联系并签署了合同。康先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现有的住房原是单位公房,2001年搬进去后,自己花了11万余元买断了该房屋的产权。2014年这套84平米的房子市价约为305万元,有效保险价值约为274.5万元,对照费率表,夫妻二人每月共同应领取养老金总数为9107.11元,加上老两口退休金7000元,每月共计可以拿到16000多元钱,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据了解,康先生夫妇领到保险公司支付的养老金后,为家里添置了新的电冰箱等电器。

“2016年,我跟老伴在保险公司的组织下,去德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体验养老活动,这是过去单凭退休金很难实现的。”康先生说,“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办理的人不多呢?肯定是保险公司宣传力度小,以后我要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义务代言。”他像是自言自语,又似乎很笃定地说。

自2014年以来,北京保险业稳步落实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丰富首都老年人养老选择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该项目在京由幸福人寿北京分公司具体承办。三年来,该公司立足北京实际,逐步明确了房产权属清晰、房产估值1000 万元以内、优先面向孤寡失独老人、低收入家庭和高龄群体等操作原则。截至2017年2月末,幸福人寿北京分公司已累计承保23户家庭31名老人,目前已向19个家庭的27位老人发放养老金,年发放养老金240万元。

北京保监局局长郭左践说,幸福人寿推出的首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保本微利,却惠及民生,让参与此项保险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有利于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为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提供新的思路;希望幸福人寿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为构建新型保险养老模式做出努力。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拥有房屋的老人将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照合约为老人发放养老金直至身亡;身故后,保险公司将会获得房产处置权,处置后的款项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的相关费用。这种创新是将住房抵押和养老保险金相结合,一是可以减轻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缓解养老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安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二是可以促进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向多元化转变,特别是保险公司将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可以弱化存钱养老的观念,转变人们的消费意识,拉动了内需,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中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先于中国老人一步,推出差异化的,不同需求的养老社区。如果您的保单足够亮丽,那么可以选择定位中端的合众人寿养老社区以及定位高端的国寿、泰康养老社区,它们采用挂钩保单的模式,您只需每年交价格不菲的保费便能颐养天年。而如果您不喜欢每年交保费的话,可以选择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的类保证金模式的养老社区。

据了解,目前,泰康保险、新华保险和国寿投资控股公司已陆续在北京建设养老社区。其中,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于2015年6月起正式投入运营并积极探索医养融合,与部分三甲医院合作开通了绿色转诊直通车。截至2016年末,该养老社区已入住542人。有专家指出,养老社区不仅能够延伸养老上下游产业链,向上连接养老保险、健康保险、退休理财等金融产业,向下延伸至医疗护理、老年医学及生活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保障服务;还能为保险业服务医养产业,形成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除“以房养老”外,打造高端养老社区,将买保险与入住高端养老院结合起来,也是保险公司试水养老的另一种新模式。与普通养老院不同,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是集养生、养老、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平台。有专家称,这种高端社区养老,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是可望不可及,他们还在为如何养老这一难题困扰着。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空巢老人突破1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3500万……“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冲击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家庭。专家认为,虽然多地都在试点探索,但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能力却还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要求。无论是在居家社区养老上的投入,还是养老机构中每千人床位的数量,目前都还处于跟跑的阶段,远远无法满足高速老龄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