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明
一直以来,教育是寒门学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
在古代,学子们忍受十年寒窗苦读,用满腹的学问在层层考试中博得功名,从此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说道,“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便是此意。而现在,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多了起来,例如做生意,例如勤恳做好技术工作,再就是考上大学,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大学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有可能他们第一次进入高楼林立的城市,有可能他们第一次坐进电影院,有可能第一次进入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相比于落后乡村的闭塞,他们的视野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相比起个人成长来,大学学历的加持,对于他们日后的个人轨迹形成了极大的影响。有可能一跃脱离乡镇的工作环境,在城市中作为一个码农、一个策划、一个销售、一个公关经理等白领生存下来。
但是对于很多贫寒地区的学子来说,考上大学容易,有资金支持读完大学,却很难。他们的家庭往往收入非常低,有的甚至还贫病交加,日常生活尚且应付不来,如何负担相对高昂的大学学费?媒体报道过的一个案例,叶涵来自南京玄武区的一户低保家庭,今年高考以总分394分、全省文科第107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父亲罹患慢性胃病,两人都无法长期稳定地工作,只能靠断断续续地打零工来养家,大学学费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这部分学子来说,慈善助学为他们解决了大难题。以上述案例来说,“圆梦行动”一次性资助了叶涵5000元,化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叶涵说,“如果没有这笔资助金,我的学费很难解决,将无法踏入大学校门。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爱心的捐助,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不够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政府应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活动,推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功能互补,共同编织社会生活安全保障网。而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也应力所能及地踊跃捐款,奉献爱心,为贫困学子的前行助力。
受到慈善帮助的学子往往会表现出异常奋进的劲头,励志成才成效明显。在杭州上虞区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抽样的219位历届受助生在校表现情况看,担任班委以上学生干部的有51人,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20人,被吸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59人,评上学校优秀学生的有18人,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有72人,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并担任职务的有31人,参加各种形式勤工俭学的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