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砚的文理——吴笠谷《赝砚考》

发布时间:2017-11-24 14:39:45    作者:高星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高星

大凡古砚之书,所收图录皆为其树碑立传,让其英名得以复加。吴笠谷出了本《赝砚考》,将自古传承的名人名砚如同重又打磨一遍,将所砚石上所刻历代铭文一一铲去,砚手法之狠,也如掲去一层薄纸一样,可见翻手之容易,让人心惊肉跳。这可不是伤物,是要伤人的呀。

吴笠谷不是如何教导我们如何辨识赝品,而是真真确确地就事说事,就砚说砚,说的就是名人名砚。吴笠谷更没有讲故事,摆经验,从收藏的“打眼”或“慧眼”说起,而神呼(忽悠)又其神,只是论证其文理。因为他所批的名砚,即使为砚,也是多年的古物了,因此那一套在这儿根本使不上。

因此,说吴笠谷有独到,有胆量,那也没有什么意义,我要说得是他的学识和求真求细的动力,在当下的非凡,特别是他还年轻。尽管书出版的并不精装,但我相信,此书必再版。

如果从收藏考古来探讨此书,那不是我的书评意义,我倒更感兴趣这本书文笔妙处。

经常和吴笠谷喝大酒,并不见他满口古意,而此书他竟用文言体写成,且有达情达意,让我一惊。

正如他所言“掀起赝品名砚之盖头兹事体大,难免有‘抓破美人脸’般之煞风景”但吴笠谷也有让人悦目的言语呈现。吴笠谷说“名人砚贵在‘履历’之无比显赫”;“名人砚贵在于铭文,伪品砚也在于铭文”。因此他大多从铭文下手,以理布道。他批评民国高公辨所藏苏东坡砚上的铭文:“砚四则及背俱镶铭文,四体咸集,洋洋洒洒,仿佛砚中‘碑林’”;“济济名流,几占去宋、元、明三代一流名家江山半壁”;“如此铭上加铭,叠床加屋之‘巨迹’,其赝作手段不甚高明”;“砚铭各家风格不明显,徒有字体之别,应出自一手”;“似此砚扯上宋、元、明三代众多大家充作‘虎皮’”可见语言之力度如刀刻一般。

还有有意思的语言,风格亮丽(力):“有意思者,牛僧孺亦好玩石。政见号似冰火,于赏石之道,牛、李却为同志”;“似此‘质理紫润,绝类端石’,之类石质为暖砚,其用恐成‘石灰’了”;“之所以馆匠诸人‘顾左右而言他’,对此伪品‘选择性失明’,原因无他,投弘历‘迷古’之好罢了”;“伪铭能用僻典,字又劣如斯,实难想象作为伪者乃何等样人”;“民国时杭人高野侯虽以嗜梅名世,却也好罗致坡公遗物,亦一著名‘苏迷’人物”;“‘嗜笋’一好,余自谓略得其中三味,或者与坡各二公‘争美’”。

因此这本讲究文理的古玩书,考的也是砚的文(纹)理。

说起赝砚,吴笠谷自己也有一著名“砚史”。几年前一夜晚,我与他一同去拜访一京城著名收藏家,他还任一收藏大学的校长,室内各种名贵古玩字画,让我大开眼界。收藏家听说吴笠谷操持刻砚行当,便神秘地拿出一方石砚,说是刚刚用5万元淘得一方古砚,十分精美为“邓石如小像砚”。吴笠谷一看此砚,说这是我新刻的砚呀,收藏家说不可能呀,吴笠谷问,你是不是从谁谁谁那买的?是啊!吴笠谷说;我上个月用一万元卖给他的,这砚角的残迹是他新弄的。收藏家大为尴尬,我估计这是他此生最难过的时候,后来听说这方砚后来还是上了拍,并入了图录,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了。

这就是现代版的赝砚了,吴笠谷向古人名砚叫板,如同在和当时古人之间的纠缠,或如同此物在当下一样逼真,那种自信正是来源于他所手工制的砚已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能不得古人珍砚的真传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