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建立老年型社会 造福你我他

发布时间:2018-01-31 14:37:07    作者:戚宏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

我国的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外,还呈现未富先老、家庭少子化和社会养老资源紧缺的特点。因此,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以社区及家庭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只有建立起适老化的社会配套体系,才能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我们提出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造福全体社会成员。

□戚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同时,据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外,还呈现以下特点:

一、未富先老。中国2016年人均GDP排在181个国家的第69位(根据世界经济信息网)。根据联合国人口署2012年的统计,中国的老龄化率排在世界第52位。《“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愿景,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将从目前的1.5-1.6上升至1.8.而这离2016年世界人口2.5的平均生育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到205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人口要供养39个老人。正所谓发展中国家的GDP,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和老龄化率,社会供养负担巨大。

二、家庭少子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已经有超过2.18亿个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随之而来的421式的家庭模式带来的是不堪重负的家庭养老负担。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将不得不发生转变。养老的责任势必以更多的社会化形式去承担。

三、社会养老资源紧缺。根据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数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30.3张。而在日本这个超老龄化国家,有超过4.2%的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中。除此之外,日本还有着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完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美国的千名老人床位数为大概为35床。而且对于居家养老者,、无论在金融支持、开发运营方面,市场化的运作细分了居家养老的不同的需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链,以减轻政府的福利风险。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以社区及家庭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073”模式。那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我们只有建立起适老化的社会配套体系,才能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只有完善家庭适老化设施,才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节约的将是大量的社会成本。因此我们在此提出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造福全体社会成员。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政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空间层面的内容。在最直观的空间层面,国家在2001年就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并于2012年更新为《无障碍设计标准(GB50763-2012)》。对室内外空间的无障碍要求做了规定。针对老年人建筑的规范有《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50340-2016)》等。那么老年友好型或者说适老化的涵义是什么,它和无障碍化是否有所区别呢?这还得从老年人的身心特征说起。

第一、老年人的感官机能逐渐衰退:听觉、视觉、触觉等。这使得老人在接受环境的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减弱。

第二、运动系统的退化。其直接表现是行动能力的下降。这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造成了困难。同时不易被普遍引起重视的是肌肉力量的下降,使老人在进行一些精细化动作的时候,如抓握动作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另外身体的延展性的退化,也对一些伸、举等行为造成障碍。

第三、神经系统的疾病。除了普遍的记忆衰退、心理变化外,近年来,罹患阿兹海默症和脑萎缩的老年人数量也直线上升。这就对环境的物理安全性以及环境所造就的心理安全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无障碍化,从狭义上来说,只是针对行动能力退化做出的辅助。因此适老化是包含了无障碍化的,更广泛的、对所有失能者、甚至失智者的辅助系统性工程。

建设部于2012年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更新为《无障碍设计标准》。从行业建设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说明了无障碍化的重要性。同时,取消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字样,这说明了无障碍的全方位展开:从城市到村镇、从室内到室外。在2013年和2016年接连颁布了两个关于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涵盖了老年人公共建筑和普通居住建筑两个方面。2015年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建筑的特殊规定。这都说明了社会各界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应合了我们今天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倡议。

一、室外空间的适老化

室外空间包括了道路、景观、广场等场所。室外空间最常见的适老化措施就是盲道。在我国城市中,人行道已经普遍地设置了盲道。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盲道的不连续、不通畅、被障碍物占据等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说盲道被行道树、阴井盖等打断;或者因为障碍物的存在,造成盲道过于曲折,急停急转;还有因为行道树根系等的作用,盲道地面起伏不平。容易被忽视的是,城市市政系统的盲道怎样和公共交通系统、室内无障碍系统衔接的问题。比如公交站台甚至于公交车都设置了无障碍措施,但是从人行盲道到站台之间需要越过的非机动车道却基本没有无障碍措施。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此重视程度还不够,并且城市各个职能部门缺乏统筹协作造成`的。另一方面,无障碍的配套产品还不够完善。如在钢质阴井盖上或一些旅游景点的石头路面上,当不能铺成品盲道砖时,可以使用盲道钉、盲道条等产品。

除盲道外,老年人使用频率更高的是步道。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的特性,步道宜使用彩色混凝土、彩色塑胶等材质,将老年人步道以鲜明的色彩与其他相对快速的道路加以区别。在廊道、坡道、台阶等的边缘处可以使用不同色彩的铺装材质,加以提示。通过形成特有的空间场所而带来安全感。同时路面上可以设置方向的指示标志,易于老人观察。

步道应通畅,避免急弯。地面应采用平整、防滑、可渗透的材质。塑胶、沥青等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给予老年人比较舒适的感受。木地面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弹性,但是如果木条之间缝隙比较大,木材受热变形,都容易造成地面的不平整。传统园林的卵石铺地、小碎砖铺地等同样不适合作为老年人的步道。不同材质交接应平整。排水沟、阴井盖等设施应设在步道外侧。如不能避免,则不应采用下沉式排水沟。排水沟上方应加盖板,盖板宜采用孔洞式,与整体地面平齐。

步道与绿化带的关系,如果步道高出绿化带,高差在50毫米之内的,可以在步道两侧采用小斜坡过渡到绿化带,并且在步道边缘以色彩、材质的变化加以警示。如果步道比绿化高出比较多的尺度,则可以在步道边缘做高100~150毫米的档槛。或者以低矮的灌木、花卉作为步道和绿化的分隔。如果步道低于绿化,则可以在绿化边缘采用断面为弧形的侧石,以

免老人发生急停。同时要做好绿化带内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灌溉水漫入步道。

绿化带与道路之间无障碍衔接。

因为骨骼的变化,老年时的人体身高比年轻时平均矮3~5厘米。坐轮椅的老年人视线高度大概在1.2米左右。因此步道两侧如有绿化,则绿化宜以低矮的灌木、花卉或草坪为主,以免造成视线障碍。

步道一侧宜设休息座椅,间距不宜超过30米。休息椅也是限定空间的一种有效设施。它应该是适合老年人人体度的,坐面不宜太低,至少一侧应设起身扶手。

廊道内地面和休息椅处理。

老年人的步道可以和城市健身步道、慢行系统合并设计,从而造福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步道同时也应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衔接,让更多老年人能走出家门。因此,应该在城市规划阶段单独进行适老化的系统规划。

现代城市中随着交通体系的日渐复杂,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包括地下轨道、轻轨设施增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这些设施的竖向交通做得不到位,往往反而会成为老年人出行的拦路虎。对普通人来说,地铁和轻轨站的自动扶梯是最便捷的竖向交通。但是扶梯在上下客过程中存在着的惯性,扶梯上密集的人员,对老年人来说,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因此无障碍电梯才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竖向交通工具。很多城市的天桥没有配备电梯。地铁和轻轨很多是近十年来兴建的,无障碍电梯基本都能按规范要求来配置。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因为电梯位置不显著,或者管理不开放,电梯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如在一些地铁站,有的地方只有5,6个踏步,就在台阶的扶手上加装了电动升降机,供轮椅使用。占地不大,维护简单,值得推广。

室外空间的适老化除了设计之初要想老人所想,注重每一个细节。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持之以恒的管理,将设计落到实处。这样才能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真正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

二、建筑室内外处理

建筑物的无障碍措施中,入口空间的处理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由于建筑物内防排水的需要,建筑室内往往比室外高出几十厘米。通过室外台阶解决高差时,应该做成缓步台阶,老年人公共建筑每个踏步高度不宜超过12厘米,宽度不小于35厘米。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外台阶踏步高度不超过13厘米,宽度不小于32厘米。以适应老年人步幅渐小的特点。

无障碍坡道是解决高差的必要措施。新建建筑主要出入口处的无障碍坡道一般都做得比较完善。但因为坡道往往会占据较大的空间,所以通常只在主要出入口设置。而实际使用时,老年人更需要就近出入,那么次入口也同样需要配备无障碍坡道。特别是疏散出口,作为应急的通道,生命的通道,更是必须设置无障碍坡道。

要解决空间和无障碍的矛盾,减小建筑物的室内外高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过去,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防洪标高比较低,因此设置一定的建筑室内外高差成为无奈之举。而对于一些政府机构、重要的公共建筑,高台阶成为其建筑身份的一种象征。随着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海面城市措施的实施以及建筑等级观念的打破,建筑物的室内外高差就没有必要做得很大了。当采用一定的排水措施时,甚至可以完全取消高差。比如在建筑入口外的场地上设计整体的坡度导水。也可以在室内外交界处设置隐形截水沟排水。室外的出入口平台一般比室内地面低15~50毫米。高差以不超过5%的缓坡过渡。切忌在大门的位置设置小高差。

建筑出入口的地面应该平整。当在门口设置地垫时,宜做成下沉式地垫,使其和周边地面平齐。如果做不到下沉,一定要固定好地垫,防止其起翘而引起老年人绊倒。

当在室外设置无障碍坡道时,其坡度不应超过1:12。无扶手的室外无障碍坡道坡度不应超过1:20。坡道的地面应采取防滑措施,比如凿毛或设置礓檫的石材。切忌采用光滑的地砖。礓檫不宜过深,坡向应顺应上坡方向。坡道每升高1.5米应设一处中间平台。当坡道方向有变化时也应设中间平台。平台的空间要满足轮椅回转的要求,即保证直径1.5米的回转空间。考虑到轮椅转弯时的便利性,应适当放大平台。尤其当坡道方向为180度转折时,更应留出较大的空间。 坡道的起始和终结处也应设平台,需要满足轮椅过渡停留的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建筑物的门当向外开开启时,不应影响坡道的有效宽度,否则坡道也将形同虚设。坡道的上方特别是其终结处宜设置雨篷,对于坡道防滑起到一定的作用。

建筑的每个出入口上方都应该设雨篷,并且雨篷的宽度能覆盖整个开门的区域。当雨篷采用自由落水的时候,注意落水处避开人员通过的地方,且地面应该采取绿化等方式,防止落水溅湿周边硬化的地面。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门宜采用自动感应门。不应采用旋转门。因为老年人力量的减弱,大门的门扇也不宜过高过宽,以避免造成老人开启困难。建筑出入口宜设置门斗,除了能很好地解决保温节能的问题外,门斗为轮椅的暂存提供了场所。

台阶、坡道、雨篷和大门构成了室外到室内的过渡。做好这些部位的适老化、无障碍措施,是建设友好型建筑的开始。

三、建筑物内的交通空间

建筑物内的交通包括竖向交通和水平交通。竖向交通又包括电梯和楼梯。规范规定二层及超过二层的老年人公共建筑必须安装无障碍电梯和医梯电梯。二层及超过二层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必须安装担架电梯。这是因为老年人状况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电梯。如非自理的老人使用医梯的可能性较大。目前普通住宅已经要求必须安装担架电梯,这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无障碍电梯主要是方便轮椅使用者、视力障碍者的使用。针对一般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紧凑的特点,无障碍电梯、医梯的安装有一定困难,那么基于普通客梯的适老化改造就成为可行之举。

适老化电梯有以下几个特征:1.电梯内宜设置休息座椅,尤其是超过18层的住宅,电梯整体运行时间超过半分钟。如中间再停站,则时间会更长。因此需要在电梯内设置休息座椅。考虑到应急情况下担架需要的空间,座椅也可以做成折叠下翻式。或者电梯内部应安装水平抓杆,辅助老年人的站立(见图1)。2.对于轮椅使用者,他们正面进入电梯。鉴于电梯空间狭小,他们在电梯内很难转身,脸始终保持朝向电梯内部,这样他们就不能看到通常位于电梯门一侧的停站层提示。因此应在电梯内部设置镜子反映梯门的情况。到站后,轮椅后退出电梯,因此最好在电梯厅的墙面上也安装镜子,方便轮椅使用者观察其身后的情况。电梯内外的镜子可以是整面的,也可以仅是一个球面镜,以方便观察为准。3.电梯按钮的尺度宜放大。有条件时应设置语音提示功能。电梯停站时间宜稍加延长(见图2)。4.电梯候梯厅内的电梯按钮宜突出于墙面设置,以便于轮椅使用者伸手能够到。或者在安装按钮的墙面下部做内凹处理,以便轮椅能尽可能地接近墙面。电梯内部宜在电梯侧面安装低位按钮。


图1:适老化电梯的座椅、扶手和低位按钮。


图2:电梯超大按扭。

在大部分老旧的建筑内,楼梯仍然是最主要的竖向交通工具。它同时也是所有建筑的疏散工具。适老化楼梯最核心的内容是楼梯踏步的尺寸:住宅建筑踏宽x踏高限值为28厘米X16厘米,公共建筑踏宽X踏高限值为32厘米X13厘米。这样的尺度能适应老年人步伐幅度减小的特征。当既有建筑楼梯踏步无法满足适老化踏步尺寸时,更需要做好其他的辅助措施。首先,需要完善楼梯扶手的设置。扶手应在梯段两侧都设置,其高度为85~90厘米。当楼梯内有柱、梁等构件存在时,扶手不应该中断。扶手的形式和其安装应满足无障碍的要求。其次,踏步的踏面不应突出于踢面,防止老年人绊倒。踏面的边缘应该做色彩、材质的提示。提示条不应该高出踏面。楼梯内的照度应该达到规范要求。尤其是要保证踏步位置的照度,可以在梯段侧或者踢面内凹设置灯光带。

水平交通看上去比竖向交通简单,就是指建筑中的廊道系统,但是其中的设计细节也不容忽视。首先,走道的扶手需要完善,85~90厘米以及65厘米两个高度的扶手满足直立行走和轮椅行动的两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走廊的墙面会存在较多的设施,比如消火栓、管井门等。扶手不应该在此处中断,可以采取在门上设扶手的方法,形成走廊连续的扶手体系。扶手遇柱等突出物也不应该中断,而应该绕道而行。如果扶手连续实在有困难,中断的距离不宜超过30厘米宽。靠墙扶手一般都是生根于墙面。目前建筑填充墙使用得比较多的材料是空心砌块,预埋件打进去容易出现生根不牢,砌块壁破碎的现象,从而影响扶手的抗推力和抗拉力。因此对于空心砌块墙面,建议在扶手的高度做一条混凝土圈梁,或者至少将预埋件相应位置的空心砌块用混凝土填实。对于走道侧面的玻璃墙面,当无法在墙上安装扶手时,也需要在地面设置栏杆安装扶手。当然扶手也可以结合走廊内的家具、构件来设计。原则是必须便于抓握。

如果走道比较长,可以在走道上设置一些座椅。走道不宜过于曲折。在走道交叉口或视线不佳的场所,可以在墙面设置球面镜,以便于观察。走道上常闭而又时常需要开启的门,也应该在其上设观察窗。另外走道上的一些小设施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轮椅存放处、拐杖暂立处等。因此走廊可以局部放大,以便一些灵活的需求。

走廊上的门宜开向室内。如果因为疏散等的需要,门开向走道时,应该在开门位置局部内凹,以避免开门时门影扇响走道上人的行走(见图3)。


图3:走廊开门处内凹。

走道的宽度应该满足相应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充分考虑到扶手、疏散标志、墙面饰面等占据的空间。在走道上开门时,可能会出现轮椅后退的情况。有时担架、病床需要在走道上转弯。因此当走道比较窄时,至少应在开门的位置、人流比较集中的楼电梯位置,将空间进行局部放大处理。

走道墙面的阳角处应使用护角条。走道下方35厘米高度的范围宜做踢脚条,防护轮椅的撞击。

走道地面应该采用耐磨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如铜质PVC等。材质交接处应平整。如果在交接处做卡条,要确保卡条不起翘。

建筑内交通空间的顺畅是友好型建筑的必要条件,它确保了老年人在建筑中自由行动的安全性,使老年人顺利地出入建筑成为可能。

四、住户内的空间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日益衰退,他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居住空间内度过,因此住户内空间的适老化尤为重要。

1.入户空间。首先我们谈一谈户门的开启方向。目前新建的多数高层住宅,因消防的要求,户门都是往外开的。这时要注意门边要预留轮椅停留的空间,即门边的水平墙面不应小于40厘米。实在无法满足的话,走道要有足够的轮椅退让空间。对于公寓类的用房,要注意户门外开后不能影响公共走道的疏散行走。从这个角度来说,户门往内开的影响会小一些。但是如果户型在入户处比较狭小,一旦老人在此处摔倒阻挡了户门,救援人员就很难从外面开门进入施救。因此应该视户内入户处的空间情况来确定开门的方向。如果入户处比较宽敞,则在满足消防的前提下户门可以向内开;否则,建议户门外开,并且在公共走道处留出开门的空间。

户门的外侧设计也颇有讲究。在门边宜设置一些小设施,比如小型的置物架,拐杖的挂钩等,以便老人在开门时能腾出手来。同时这些小设施也可以做成宜于抓握的形式,以便兼顾扶手的作用。另外门口要保证一定的照度,使老年人能看清门锁。对于公寓类用房,由于一个廊道往往会串联起多套公寓,使老年人的辨识产生困难。此时,可以在户门边预留一些墙面做个性化的装饰。对一些失智的老人,可以通过挂一些旧时的照片,放置熟悉的物品等方式,引发他们的记忆和思维,在提高辨识的同时也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

户门内侧有几件设施必须设置。一个是换鞋凳,高度不宜太低。如果换鞋凳本身都没有扶手,则应该在其相应的墙面上设辅助起身的直立型扶手。第二,室内灯的开关必须设在门口,而且不能被开门所阻挡,以防止进门时没有灯光造成意外。第三,在有暖气的室内,衣帽挂钩也应设在门口,并且切不可设在门背后。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转身的动作并不像普通人那么方便。(见图4、图5)


图4:换鞋凳


图5:换鞋凳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会自己铺装地暖。这样会造成户内地面比户外的公共区域高出大约10厘米。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建议在户门60厘米外做一段斜坡予以解决,保证开门停留处地坪的水平。

2.起居空间。一般来说起居空间包括客厅和卧室。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其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最终,将有很多时间在自己的卧室中度过。所以老年人的卧室起居空间应该是一种集成的空间。它们是宽敞的,并且可具有多种功能:读书、休闲,走动和睡眠等。因此老年人的起居室最好自带阳台、卫生间。尺度方面,考虑到轮椅的通行,卧室的开间最好不小于3.5米。进深方向,如果考虑到会客、读书的需要,尺度不应该小于4米。这样的尺度保证了室内通道不小于800,满足轮椅通行的要求。如果卧室外有阳台,或者卧室另一端有门通向另一个房间,那么还可以利用阳台或相邻的房间形成轮椅的环通道。

卧室内的布局,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比如对于卧床的老人,那么房间的床应该放在受阳光处;而对于可以自理的老人,根据其习惯,可以将休闲椅、书桌等放在受光处。为了适应卧床的需求,床的对面还是应该考虑电视机的摆放位置。房间内可以不必设置双人床,需要的话可以设置两张单人床,可分可合。床侧不宜贴墙摆放,以便在应急情况时,从床两侧都可以进行救助。储藏空间不要设在门后,转角等地方,常用物品不要放在高位储藏柜内。

3.卫生间。老年人的卫生间宜单独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起见,尤其是夜间使用卫生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时间比较长,频率比较高。当家中没有主卧卫生间的条件时,如果户型设计上公共卫生间与老年人起居室相邻允许,也可以想办法在公共卫生间设一个直接开向老年人起居室的门。

一般普通住宅卫生间很难满足无障碍卫生间的尺度要求,至少在内部布置上应该尽可能预留出洗澡时两个人的操作空间。

从适老化的角度来说,卫生间不宜设浴缸,因为老年人跨步进浴缸和起身出浴缸都有困难。反之设淋浴比较合适。淋浴区内应该设防滑的坐凳,并且预留辅助人员的操作空间。洗澡区域的墙面上应设辅助起身和站立的扶手。淋浴区最好有隔间与卫生间其他部分隔开,以防止水的蔓延可能造成的跌倒。淋浴隔间的门如果是移门,则应采用上滑轨的形式,以避免轨道在下方突起,形成门槛。(见图6、图7)


图6:淋浴适老化设施。


图7:浴缸及台盆适老化设施。

很多家庭的卫生间喜欢做成干湿分离式,即洗手和厕位分开。这样有利于家庭成员同时使用卫生间。但是对老年人来说,反复使用洁具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需要反复往返,再加上反复开门关门的动作,无疑增加了他们自理的难度。因此适老化的卫生间,台盆和便器应该放在一个空间内。当然如果更讲究一些,在护理老人的卧室内能增设一个台盆是最佳的,对于护理人员随时做好清洁工作也有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房间内的防积水措施。

洗脸盆应该做成有台面的形式,而尽量不要采用立盆。而且台面尽量宽一些,这样老人的洗漱用品都可以放在上面,而不需要洗漱时不时四处走动去取物品。台盆下方可以做储藏柜。如果考虑到轮椅者的使用,那么台面高度不宜大于75厘米,台下空间不宜小于65厘米高,深度不宜小于30厘米。

马桶的两侧应设辅助起身的扶手。厕纸、垃圾桶都应该就近放置。

卫生间的地面应该采用防滑的材质,如防滑地砖、铜质PVC等。普通卫生间地面一般比其他室内地面低3~5厘米。对于老年人老说,这样的高差有被绊倒的风险。即使地面只有1~1.5厘米的高差,用小斜坡过渡,对于轮椅使用者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适老化卫生间的地坪最好和其他室内地坪平齐,并在门口做地沟,地沟深度不宜小于1厘米,宽度在20厘米左右,地沟的长度不应小于门宽。地沟内设地漏,从而防止卫生间水外溢。对于淋浴区的排水,最好也采用地沟的方法。此处的沟深应在2厘米左右。沟的上方盖钢质或塑料盖板,与其它地坪做平齐。

卫生间的门可以采用上挂式的移门,或者外开门。这也是为了防止老年人在卫生间内跌倒时阻挡外面救援人员的进入。

4.厨房。厨房有明火,电器也比较多,往往是家中安全防范的重地。老年人使用的厨房最好不用燃气设施,没有明火。如果用燃气,那必须配备燃气安全报警装置和熄火保护装置。

如果考虑轮椅者使用,那么厨房的宽度不应小于1.5米。厨房台面高度不宜大于75厘米,台下空间不宜小于65厘米高,进深不宜小于30厘米。

考虑到老年人身高变矮及身体延展性的衰退,厨房的上柜不宜做得太高。上柜把手高度不宜超过1.5米,而且上柜宜采用外开门、移门,而不宜采用上玄式开启方式。

5.阳台。对于逐渐足不出户的老年人来说,阳台是他们亲近自然的场所。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空间内最好设有阳台。考虑到轮椅的回转,阳台的净深度不应小于1.5米,或者有局部满足轮椅1.5米直径回转的空间。

为了保证良好的视线和日照,阳台栏板宜采用玻璃栏板,或者实体部分不超过60厘米高。如果是开敞阳台,栏板顶部宜做成内倾的形式,防止老年人发生意外。栏板或栏杆的高度不应低于1.1米。对于使用者为失智老人的,则阳台最好做成封闭式。

阳台的常规功能,养花、洗晒、休闲一个都不能少。植物可以放在阳台的外边缘,一方面争取最好的日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安全阻挡措施。晾晒应该采用升降式晾衣架或低位晾衣架。阳台上可以设置一定的储物柜,使阳台上的杂物尽量规整起来,留出空间,给老人作为休闲甚至健身场所。因此阳台应该存在一些实体墙面,以放置储物柜。

开敞式的阳台还需要解决好排水和防滑的问题。首先阳台地面要采用防滑地砖,但是面层也不宜过于高低不平。地面的排水坡应坡向外侧,以减少水流对出入阳台的影响。阳台与室内地面宜做平齐,并在出入口设地沟截水排水。地沟的深度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小于门宽。阳台门通常采用铝合金移门。因为外门窗密闭性的要求,移门下方存在门框。在门窗安装时,可以将门框埋在建筑地坪的面层内,这样使得在出入阳台时没有门槛的阻挡。


老年人在阳光下闲坐聊天。记者 王方琪/摄

综上所述,适老化的居住空间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每一个细节的落位。不同身体情况的老人需要的辅助设施也略有不同。我们在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同时也需要为未来的不利情况预留可能性。比如说当老人能站立行走的时候,卫生间、厨房台面下方的下柜都可以按普通住宅的下柜深度设计,仅做成活动式的。当老年人要使用轮椅了,下柜可以移除,这样在台面下方就有了腿脚放置的地方。有了灵活性才有适应性。设计者需要时刻站在老人的立场,以人为本,想老人所想,为他们创造舒适的、安全的、有人情味的家居空间。(三)

作者单位: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中国人寿金融保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