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泉城的“风景”

发布时间:2018-06-29 09:46:08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崔广勋

济南,又称泉城。提起济南的景色,人们自然会想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七十二名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这里描述和推介的,是济南的另一道亮丽“风景”——济南人特有的“一言”、“一行”所折射的人文景观。它,承载着“泉,润古今;城,载文明”的泉城特质,令人由衷折服、肃然起敬并叹为观止……

一言——“老师”称谓

乍来济南工作,人生地不熟,遇见路人自然少不了主动搭讪。沿袭沂蒙山区老家的习惯,一般都是“大爷大娘、大哥大姐”抑或“同志”之类的称谓。济南人听了大都对我“另眼相看”,我也隐隐觉得有些另类或格格不入。原来在济南,无论对方身份、职业、地位如何,一般尊称“老师”。“老师”在济南,代表的不仅是“教师”职业,更是一种称谓。

仔细一想,“老师”,乃世上公众之间最得体的称谓。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遇到不知、不懂之事需要“解惑”,称人一声“老师”,多么恰如其分与理所当然。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打招呼时先称对方一声“老师”,更是彰显自己的谦尊和对人的敬重。而我的称呼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与“老师”相比,多少显得有点土气和有失厚重。而北方流行的“哥们、小姐”,更是有些轻佻和油滑;南方流行的“先生、女士”也略显斯文和客套;即使全国一度最流行的“同志”,面对当前社会,也有刻板和例行公事之嫌。唯有济南的“老师”,亲切、朴实,庄雅、厚道,敬重、谦逊。

称谓,虽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的先导语,但济南的“老师”,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特质。由此,可以管窥济南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这一切,靠的是齐鲁儒家文化千百年的浸润、熏陶。在有些人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的当下,济南人将其自然而然地嫁接到现代生活的习惯中去,实现了“优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守住了传统文化和道德底线。称人“老师”,彰显了礼仪之邦的人文内涵,也恰如其分地暗合了济南人的性格特点。

一行——“让座现象”

公交虽挤,可载我上班和回家。在济南公交车上,我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温情场面。

济南的公交车未设爱心座椅,但人们不仅会为老弱病残孕本能地让座,而且60岁会为70岁、少年会为年长者、老人会为病人和孕妇主动打招呼让座。你每每可见:一番谦让之后,被让座者由衷地道一声“谢谢”,而让座者会理所当然般回敬一句“不客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礼貌与涵养,芬芳四溢,温馨会在心中立时升腾、弥漫。

为他人让座,随处可见,大部分人也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像济南这样成为一种公众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的,却并不多见。在济南,谁若见到老弱病残孕占座不起,众人都会以诧异的目光投向他(她),他(她)就会如坐针毡、面红耳热、忐忑不安,坐着绝没有站着舒服、自在。这就是社会风气所然。

曾记得,网曝某城市一年轻男子因没让座被多名老人暴打的视频,不由令人唏嘘。五天后又一省会城市出现一老人因让座与人发生争执和辱骂,打人四耳光后气倒在地身亡;不久某地级市一老人因无人让座发飙拦车两小时,更是引起一片哗然。南宁曾拟通过立法做出让座规定;重庆等城市为了倡导文明专设了文明专座;有的城市还开展了让座的公众讨论……

该不该让座、什么情况下让座?究竟是道德观的缺失还是个人权益的维护?这一类的讨论还将继续,但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认为济南的“让座”,代表了礼仪之邦的一种文化景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尚,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公交车虽小,却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缩影。当我们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济南人的“让座现象”,为这个不够友好与平和的社会平添了几分暖人的温情。

“济南以泉水而闻名,泉寓意着宁静、安详和甜美,这也孕育了济南人忠厚、朴实的优良品格”。这段微博也许是对济南人“一言”、“一行”乃至这座城市的一种解读和诠释!

“一言”“一行”总关情。可敬的让座、可亲的称谓,看似简单,而绝非偶然,它不是靠强迫,也非靠灌输,而是文明积淀和优良传统传承的自然流露,且一切都以尊重别人、尊重公共利益为底线。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像济南人那样,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言”“一行”总关情!“一言”“一行”诚可敬!为济南人的正能量点赞!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山东临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