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磊
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黄天顺先生最新创作了的长篇小说《大引商茶》刚刚完成,作品展现了明清之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丝绸之路茯砖茶贸易的风云变迁,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内涵以及创作价值、心得,黄天顺与我们做了细腻真挚地分享。
记者:《大引茶商》主题是什么?为何想写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
黄天顺:我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引茶商》是以明清之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丝绸之路茯砖茶贸易为主题的。小说以泾阳茯砖茶为引线,以马合盛茶号、裕兴重茶号为金线,经编纬织,主要讲述和还原了鸦片战争至解放初期一百多年的时空,大引茶商马合盛、安吴妇人周莹、制茶高手邓监堂、渭北首富蒋怀德等四大家族几代人经营茶叶贸易的财富和人生故事,刻画了时代变革中的商海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商界精英的征伐和局限。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内外。泾阳茯砖茶自明洪武初年诞生后,就成了茶中的奇葩,泾阳茯砖茶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生命之茶”“神秘之茶”。因泾阳茯砖茶在西域贸易中起到了加强民族交流,稳定边疆的作用,又被称之为“安边茶”、“定国茶”。
茯砖茶贸易是以泾阳为中心开展的,兴盛了明清之际五百年,涌现出了无数传奇人物。他们将秦商历经坎坷、万难不屈的经营史和壮志凌云、守望相助的身影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将“身为商贾,志在儒术”的典型特征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将“以商事国、以商护国、以商兴国”的家国精神和陕西人所具有的光宗耀祖、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刻画在了典籍中。挖掘陕西商帮留下的历史遗产,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要求,弘扬秦商创造的浩然正气,是极其必要的。这也是我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
记者:《大引茶商》创作前做了哪些功课?
黄天顺:我的长篇历史小说《三秦儒商》出版之后,被西安新闻广播改编成听书节目在该台《文化西安》《长安夜话》首播、重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之后,我就想创作一部以丝绸之路上茶叶贸易这个大宗物品为主的长篇小说,这个想法得到了西北大学博导、西北大学秦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教授的大力支持。我在查阅泾阳、三原、渭南等地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以大引茶商马合盛、制茶高手邓监堂、安吴妇人周莹、渭北首富蒋氏四大家族以经营泾阳茯砖茶贸易为主线的思路。为了核实有关史料,收集民间传说,丰富小说内容。
2017年7月初,我曾邀请李刚教授和我一起实地考察从湖南安化到河西走廊的万里茶路,李刚教授因参加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未能和我一道同行。该年7月中旬,我在朋友的陪伴下,自驾从泾阳出发,走天水、赴兰州、过武威、越张掖、看嘉峪、拜敦煌、入青海,实地考察了陕甘茶马古道的北线,购买了河西走廊沿线各县文史资料。期间特意到马合盛出生地民勤县拜访了该县图书馆赵馆长、县志办孙明远主任,收集了大量秦商经营边茶贸易的精彩故事和历史资料。从河西走廊返回后,我于8月中旬,又自驾从西安出发,翻秦岭、跨丹江、观社旗、趋汉江、越洞庭、抵安化,走古道、看廊桥、访名家,沿着当年安化湖茶进陕的南线跋涉万余里,实地收集秦商经营湖茶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为撰写《大引茶商》奠定了厚实的史料基础。
记者:这部作品完成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黄天顺: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对有关传说进行了甄别,按照历史小说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传统做法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纠结的过程,为故事的编排纠结,为人物的命运纠结,凡创作过长篇小说之人都知道其中的辛苦。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在陕西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清史所称的“同治之乱”(现在史书多称回民起义)、帝后西狩、陕西辛亥革命、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关中十八年年馑、八路军云阳誓师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势,对秦商正常经营产生的影响更不用说。如何体现秦商在国家政治命运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的作为,客观反映秦商“以商事国、以商护国、以商兴国”的家国精神就成了对我驾驭长篇小说创作水平的最大考验。小说第一稿完成后,我对一些章节也感到不满意,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修改,于是就放下了。半年之后,重读第一稿,这才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虑着手进行修改。二个月后,第二稿修改完成,我请李刚教授,资深媒体人、评论家李晓华先生等人进行审阅,他们对第二稿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开始重新审视作品,对有关章节进行了调整补充,对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了交代,完成了第三稿。
记者:您认为这部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和正能量?
黄天顺: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当下,商业领域诚信缺失已成了灾难,如何让经商者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让普通民众恪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我认为完全的说教所起的作用有限。挖掘秦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用大量故事描写秦商面对国破家愁时所表现出来的血性胆略和为国散财、不惜捐躯的英雄情怀,反映他们所具有的刚毅果敢、忠义仁勇的性格特征,弘扬他们“身在商贾,志在儒术”和博大劲直的浩然正气,无疑更具有教化作用。
李晓华先生看过《大引茶商》第三稿后如是评价:“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而在于精神的滋养,在于对文脉的传承。《大引茶商》使我们、特别使陕人明白,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何以这样,我们还将会怎样。《大引茶商》里马合盛、周莹、邓监堂、蒋怀德等人为主线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秦商精神。”
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受此启发,我觉得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目标,就要研究过去,激活过去,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求振兴丝绸之路的智慧。
但愿有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加入到宣传秦商及秦商精神的队伍中来,用最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艺术之笔,书写经过周秦汉唐盛世之后,陕西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继续在舞台的主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不忘初心的历史贡献的创作主题,从而表现陕西人是能够创造人群的历史地位!
记者:这部作品对于您的创作有哪些意义?
黄天顺:在挖掘秦商历史的过程中,我为他们走“力农致富、经商发家”的发展路线,能够敏锐地抓住明政府在陕西施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感到震撼。明清之际五百年间,作为西部烟茶总汇的泾阳,为秦商、晋商乃至豫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尽展才华,在创造无数财富神奇的同时,也使泾阳成为西部烟茶总汇、皮革硝制中心、水烟加工炮制中心,富商大贾扁舟辐辏,珍错云屯,人称“关陇大都会”。通过调研秦商精英的历史过往,对我个人的修为也是一种提升,对今后创作中如何把文品与人品有机结合指明了方向。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的:“一个没有受秦商精神影响的人,写秦商的题材总会有些不伦不类的别扭和缺乏自信的惶恐,这是当下以秦商为创作题材文学作品应该极力注意的。”
记者:写作这部作品中您有哪些特别的感触?
黄天顺:人品与文品相统一,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学批评原则。传统观念认为,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言为心声。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品,就会发现不能将文品与人品等同而论。文品与人品脱节,在历史上有很多,在当下也比较严重。有些人写的作品不错,而人品却不敢恭维,就是文品与人品脱节了。人品的高下,反映到作品中,我认为就是作品能否反映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人品应该是一种人格修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就是强调个人修为即人品的锤炼。我认为,没有好的人品,很难有好的作品,也难以形成好的文品。在撰写秦商题材小说过程中,通过学习前贤的儒家风骨,我想对自己也是一种锤炼,对今后的创作大有裨益。
记者:您认为这部作品在当今时代有哪些现实意义?
黄天顺:秦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承载着历史的荣耀,而陕西在现代丝绸之路建设中,有着独特区位优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老秦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秦商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吸纳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智慧,就一定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再创辉煌,让秦商的光芒照耀得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