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风范依旧:上海滩屹立的保险大厦

发布时间:2018-11-30 11:27:5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陈格欣

建筑是文化的积淀,凝固的历史,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历史建筑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包含着一种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感悟和创造。上海滩有几座民国早期建设的保险大厦至今仍屹立在南京西路、中山东一路(外滩)、广东路一带。这几座大厦分别是华安保险大厦、友邦保险大厦、扬子保险大厦、永年大厦。

民国时期上海滩旧照

华安保险大厦

华安大楼、华侨饭店、金门大酒店三者同为一体,便是伫立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08号的威武大楼,塔楼尖尖高耸,彰显意大利式的古典风尚,远远就能看到楼顶金灿灿的圆球,又令建筑物多一些傲视群雄的味道。

华安保险大厦

1911年,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道路。1912年,吕岳泉放弃了原任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的位置,告别优厚的待遇和已取得的成就,创建中国人自办、自管自营的保险公司。通过募集资金,于1912年7月1日,华安合众人寿保险公司正式在外滩开业,成为当时中国人自办的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聘请曾任临时大总统的黎元洪为名誉董事,冯国璋为董事,于是一大帮军政要人或为董事,或为股东,更是吸引了众多的达官巨商、名流贤达向华安合众人寿保险公司投保,从此华安名声大噪。

1922年,吕岳泉购进了泥城浜以西,今南京西路108号一带的土地11亩,兴建“华安”自己的大楼。大楼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1924年底破土动工,1926年5月落成,公司迁此营业,美其名曰“华安大楼”,大楼建筑占地197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77平方米,九层钢架结构,属新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商业建筑。

大楼南临南京西路,以南面为主立面,以正中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华安大楼原设计底层作为商铺出租,所以门窗设计比较宽敞与开阔;二层设计为保险公司的营业大厅,所以在中轴线底层大门的两侧各设计一环形扶梯,客人可以通过扶梯直接进入营业大厅。从建筑功能上讲,设计十分合理,又不妨碍建筑外观;三层至七层的外观设计没有非功能性的装饰物,但流畅而明快的线条使建筑显得有现代时尚气息;在七层以上,设计师着意增加了建筑图案,在顶层的中轴线上设计多根柱子支撑的多层塔式亭,顶部设计一金碧辉煌的半圆球,使它成为建筑的亮点,从而也使整幢建筑“活”起来。

让我们看一则华安合群保寿在报刊的广告,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提倡注意:民国元年开办,农商部注册营业,纯粹华商资本之人寿保险公司。开办十年之绩,办一余成。资本定额规银壹百万两,公积资产规银壹百二十九万余两,有效保寿总额规银一千零三十四万余两。每年可收保费规银七十五万余两,已付赔款规银九十万余两,已付十年期满寿金及红利九万余两。名誉董事长:黎元洪、齐元;董事长:朱佩珍;总经理:吕岳泉;总司理:郁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安合众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各种“意外伤害”赔偿不断攀升,很快到了入不敷出、濒临倒闭的困境。1939年,碰巧有一香港公司计划在上海开设饭店,华安即与其签约,将大楼的三层至七层租给香港公司开设“金门饭店”,合同期为15年,以客房收入的30%充抵租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收购了华安合众人寿保险公司,华安大楼一度由上海纺织管理局租用,1958年改名为华侨饭店,1992年又恢复为金门饭店。

今天,“金门大酒店”的招牌挂在华安大楼上,金灿灿的整体感觉和不凡的气势依然如初。途经大楼,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傲骨嶙嶙之气。

友邦保险大厦

友邦保险公司由美国人史带(Starr)创立。友邦保险大厦(旧称“字林大楼”,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桂林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7号(今中山东一路17号)。

友邦保险大厦

字林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7号,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占地1043平方米。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活泼的气息;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抹。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这幢大楼于1923年6月完工,1924年2月16日举行竣工典礼。建成后,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其中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57年租给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驻沪办事处等单位。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字林西报》的前身是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由英国侨民奚尔门创刊于1850年8月30日,是中国境内第一份新闻报纸。最初为周刊,印发数仅100份。内容有英国快讯、上海英侨动态、中外商务情报、广告及船期公告等。1864年6月1日,字林洋行将原来《北华捷报》的副刊《船务商业日报》改为《字林西报》,使之更像一份商业性报纸,而原来的《北华捷报》反而成了《字林西报》的副刊,偏重于时事政治。早期的《字林西报》社设在花园弄,后迁汉口路,再至九江路。1901年,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以外滩17号地块为资本入股《字林西报》社,折成股份占报社全部股份的47%,从而担任了拥有管理权的董事长,全面控制了报社。经他一番努力,报纸与工部局的关系更为密切。大到工部局公告、英国领事馆通告,小到外商企业的遗失声明,都必须在该报上刊登才算生效。这一时期的《字林西报》办得还算成功,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于是就有了建造报社大楼的打算。大楼建成后,《字林西报》社只用1、5、6层,其余都租给几家保险公司,而其最大的客户就是发端于上海的友邦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四海保险公司、法美保险公司等不少保险公司曾经在该幢楼租用过地方。

回过头来,我们再介绍史带和格林伯格。

1918年,年仅26岁的芝加哥小伙史带(Cornelius Vander Starr)原本志在参军,却没能赶上“一战”风云。为了满足自己旺盛的好奇心与冒险欲,他作为太平洋邮轮公司的职员来到了日本横滨,希望探索他心目中陌生的东亚。

在听说上海才是当时远东经济、贸易中心,也是最繁华都市的传闻后,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邮轮公司的工作,怀揣300日元只身前往传说中的“冒险家乐园”,开始了自己的闯荡。

起初,年轻的史带在上海开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美亚(American Asiatic),为中外企业提供水火灾害保险服务。这也成为了日后友邦保险及美国国际集团的肇始,拉开了百年保险事业的序幕。

与固执、傲慢的英国人不同,史带的保险公司并不排斥中国雇员,他竭力推动“本土化”。其职员大多都是中国人,甚至会在管理层乃至董事会中主动吸纳中国人。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史带在上海乃至中国的保险事业越做越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史代的保险公司占据了当时中国30%以上的保险市场,他甚至赢得了“远东保险王”的称号。

抗战爆发后,他才不得不将公司总部迁往美国,并在拉美开拓业务。之后,更是缔造了以美国国际集团为代表的另一个“新保险帝国”。

史带成为了著名的AIA的创始人。并在1967年传位给二战老兵格林伯格。当1992年友邦获准重新在上海开业的时,格林伯格又回到了创业地---外滩中山东一路17号大楼,并在里面写了三个汉字“回老家”,大有衣锦还乡的兴奋与满足。

扬子保险大厦

扬子保险大厦位于外滩26号,是一幢小巧的七层钢筋混凝土筑,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相对平淡,采用复古的三段式造型,正面有醒目的爱奥尼克立柱撑起中部楼体,但上部的两层略显呆滞,仅从建筑美态上感觉逊人一筹,但它的名头不小,曾是老上海人公认的最大的保险公司---扬子保险投资公司所在地。

扬子保险大厦

扬子保险投资公司(Yangtsze Insurance Association)是外资在上海创办较早的保险公司之一。由旗昌洋行( Russell & Co.)主要董事金能亨( Edward Cunningham)等集资创办于1862年6月。

旗昌洋行是美商进入中国最早的洋行之一,由美国商人沙墨尔·罗塞尔( SamuI Russell)1818年创办于广州,主要从事鸦片贸易。虽然广州是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人进入广州贸易,而实际上当时对外贸易权操纵和控制在“十三行”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该行进行,外国对华贸易也须通过该行方能开展。

1824年时罗塞尔吸收“十三行”成员入股,并取华名“旗昌洋行”。近代以后,旗昌洋行将总行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福州、汉口、天津、九江等通商口岸设立分号,上海是该洋行在大陆最主要的分号。

1862年,该洋行集资创办了上海轮船公司,开通中国近海及长江航运,1867--1872年间垄断了长江航运。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旗昌洋行的经营失利,上海轮船公司分批被轮船招商局收买,1891年宣告清理,结束了旗昌洋行的历史。

扬子保险投资公司与上海轮船公司同年创办。当时保险业是赚钱的行当,旗昌洋行不愿将巨额的保险金流入旁人之手,于是旗昌洋行股东金能亨在股东中另行集资建立扬子保险投资公司。注册资本40万两,实际集资200股,每股一千两,共二十万两,同年购进外滩26号地块正式开业。

扬子保险投资公司名义上是由旗昌洋行经营的,实际上自负盈亏,与旗昌洋行无太大的关系。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后,它更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公司,上海为总公司,在中国其他城市及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城市设有分号70余处。据1930年统计,该公司核定资本200万两,实收150万两,资产总值达1570万两,公积金252万两,在上海保险业中名列前茅。

扬子保险投资公司还积极投资上海房地产业,1916年时,美国基督教监理会计划扩大中西女校,拟定购进一位殷姓者在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近60亩土地,计划建新校舍。但教会缺乏资金,于是他们将位于今汉口路、云南路的一块土地卖给扬子保险投资公司,用所得之款购进忆定盘路的土地。扬子保险投资公司即在所购地块上兴建了扬子大楼。扬子大楼建于1916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周瑞记营造厂承建,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57平方米,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仿古典主义的商业建筑。

让我们看一则1918年5月1日《申报》刊登“扬子保险公司迁移新屋广告”,内容:“扬子保险公司创设于1862年,此时总事务所在中国电报局对门,规模狭隘只敷办公,嗣后营业扩充,逐年发达,于1916年兴造此房屋计至今日落成,建造之精良,装饰之华丽,不惜工本,煞费经营而崇口结杨,高矗云霄,犹其余事此皆总经理乾克生君之力,与诸董事相助为理,该公司所以有今日,也鄙人忝为华经理,兹敝账房于四月念九号随同迁黄浦滩念六号新屋第三层。倘蒙各界惠顾,保费格外克己,无任欢迎。祝兰舫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势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不稳定状况,有不少外国人已估计到,日寇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战必将爆发,不少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开始收缩在华业务,计划准备撤离中国。据统计,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撤离上海,而只有扬子保险投资公司仍坚持在开展业务,正因为如此,扬子保险投资公司也成为上海人心目中影响力最大的保险公司。

扬子保险投资公司大楼建成后,除了公司自用部分外,其余大多由其他保险公司租用,如英商保中保险公司、保安保险公司、保家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等,都设在该大楼内,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险大楼。

今天,扬子大楼的使用人是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办事处。

永年大楼

永年大楼是原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China Mutual Life Co, LtdInsurance)自建的大楼。近代以后西方的保险业进入上海,并逐渐被国人认识,愿意参加人寿保险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1898年,原英商通济洋行老板沃蒂(J.A Wattie)、汇广公司董事罗斯(A.B.Ros)、祥茂洋行股东伯基尔(CR. Burkil)等人联合创办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在香港注册,核定资本50万两,共分500股,每股100两,但实收只有500股,共5万两。公司的经营十分顺利,仅十年后的1907年,公司资产已达233万元,有效保险额达到三千多万元,成为当时上海资本雄厚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该公司雇用了许多华人员工,这些华员后来成了中国人寿保险的骨干和中坚,创办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的吕岳泉就是其中之一。

永年大楼

1910年,该公司购进公共租界广东路13号(今广东路93号)地块自建公司大楼,该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四层砖石混合结构建筑,建筑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77平方米。该建筑属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该地位于广东路和四川路转角,属于繁华路段,故而设计师以两条马路相交的转角处为中轴线,大门即开在中轴线上。大门的两侧门廊以装饰效果极强的爱奥尼亚柱式支撑,上悬以平石门楣,上置公司的英文名;二层、三层的两侧也以爱奥尼亚柱式支撑,二层与三层各以两根石柱作壁柱,把每层分隔出三扇窗户,建筑的立体效果颇佳;四层设计为露台,中轴线的顶部设计塔式顶,不过该顶早毁,使原建筑的形体效果受到损坏。中轴线的两侧形成对称,底层设计为半拱长窗,每层的窗架又使用帕拉蒂奥组合窗,其中二层窗楣又设计为弧形和三角形相间的断檐式山花。建筑的外墙全部用斩平花岗石作贴面,由于工艺做得较细,常使人误以为这是一幢石结构建筑。进入大门后就是一个面积并不算大的厅。厅的地面与墙面均以进口的意大利大理石装修,在厅的南侧设计有装饰效果极强的大理石柱,天花板设计成穹顶,以金铂贴面的马赛克拼出《圣经》故事,连同檐口的马赛克图案,把这个厅堂装修得金碧辉煌,一派祥和吉庆气氛;厅堂朝广东路和四川路的长窗则是神话中的智慧等女神的彩绘镶嵌玻璃画,户外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画,女神的画面折透出层层亮光,进入户内的光线也变得柔和可亲,此设计和装修充分体现出建筑的主题——这是一家关怀人们生命和生活的人寿保险公司。

让我们看一则永年公司的报刊广告。

1914年3月3号《申报》刊登广告,内容:“永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本公司为英商寿险公司,特仿香港新订律法承保各种定期终身寿险以及孩童储蓄等险,保卫普及,费额最廉。凡年在三十者保银千两。平均每日只出银七分,担任保款总数在西历1913年3月31号共有银三千二百八十七万七千零十两,年内进款逾银二百九十万两。总公司设在上海广东路10号,分公司遍设亚洲各大埠。上海总经理烈士启。”

1924年,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碰到了一桩赔率极高的案子,经营实在无法继续下去,故而被一家叫做永明人寿公司( Sun Life Assurance Co.of Canada)收购,该楼则归永明人寿保险公司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华的外资保险感到这场战争可能会进行多年,战争带来的各种灾难将会使保险公司面临巨额赔偿,在中国的保险业务不宜再开展下去,于是纷纷收缩业务,相继撤离,这幢房子一度空置,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被日军强占。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楼分别被中国贸易公司、宁绍轮船公司、三北轮埠公司等商事机构租用,今天在大楼东侧底层外墙上还能见到刻有“中贸”的字样,这就是当年留下的印迹。所以该大楼也被人们叫做“中贸大楼”、“三北大楼”、“宁绍公司大楼”等名。

新中国成立后,该大楼归上海市房地产部门接管,后长期归中国钟厂使用。

1996年后,通过房地产置换,中国民生银行等单位租用了这幢风韵犹存的大楼。

屹立上海滩的几幢保险历史建筑,经历了岁月风雪雨霜的洗礼,风范依旧。不仅忠实地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默默地传承着保险历史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保险追梦,提供了坚实的根,也让我们可以触摸岁月的心跳!

参考资料:

1、《上海百年名楼》光明日报出版社

2、民国时期《申报》

3、《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