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葛玉修:镜头里的呼唤

发布时间:2019-07-26 09:28:12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由摄影开始关注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

记者:您是如何投身摄影创作的?

葛玉修:记得那是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我在部队里写一点新闻稿,因为工作需要,就开始学习照相。主要也就是为战友们照个合影留念什么的,常常自己白天拍照,晚上配药水、冲胶卷、印照片。1978年夏天,连队开始出黑板报,几个战士聚精会神地围着在看,他们那神情专注的形态吸引了我,我立即抓拍了一张。照片洗出后我写上说明,寄给了《青海日报》。没想到,两天以后《青海日报》头版就刊发了这张照片,这下大大激发了我的摄影兴趣,就像上了“贼船”似的,不离不弃。从此摄影就开始融入了我的工作,融入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生命。

记者:您创作的主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主题?

葛玉修:从我的摄影体会来看,个人觉得摄影创作的主题是需要慢慢提炼的,这与你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接触的场景有密切的联系。例如1989年,我调到黄南军分区后,主要的工作是报道部队情况,因此经常拍摄一些反映部队训练、后勤战备、军民关系、民族风情的图片,所以这个时期,我摄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这方面展开的,一年下来,竟有几十幅见诸报端,还有几幅在省级摄影赛事中获奖。

又如1995年,我第一次登上青海湖鸟岛,上岛后,立刻被那些铺天盖地、万鸟竞飞、鸥雁歌唱的壮丽场景所吸引、所震撼、所感动,感觉到如果不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场面那将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再如1997年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去青海湖拍摄天鹅的途中,碰巧拍到了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它们在半荒漠草地上奔跑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魂牵梦绕。从此,我的摄影主题基本上就是与野生禽鸟结缘做伴,为野生动物痴迷动情了,以致后来,为此几乎投入了所有业余时间和大半生的精力。

记者:您在用镜头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上做了哪些工作?

葛玉修:在谈到这个问题上,实话实说,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1997年11月下旬,我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摄天鹅,半路上偶然看见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地上奔驰,当时我下意识地举起相机将它们拍摄下来。没想到这一拍,不仅填补了全世界仅存300多只“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也使我有幸成为国内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

《中华对角羚》

后来,通过查找资料、走访牧民及请教专家,我才了解到“普氏原羚”的别名为滩原羚、也俗称黄羊,是世界上极为濒危的动物,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过去它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域范围锐减,目前它只能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栖息。看着我拍摄的那些“普氏原羚”图片,它的样子是那么的漂亮可爱,形态是那么敏捷灵巧。如果不是环境恶化,它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把呼吁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挽救这一濒危物种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成一项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撰写了题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的文章,配上我用镜头拍摄的图片,详尽地描述了“普氏原羚”的外部特征、由来及生存状况等,于2002年12月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上刊登,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

记者:据了解,您为物种的改名还做过深入不懈努力?

葛玉修:鉴于“普氏原羚”的名字,是由外国人1875年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的。而这种野生动物又只在我国独有,因此我就想给它名正言顺地起一个中国名字。根据“普氏原羚”的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犄角的特征,经过征求专家、朋友们的意见后,我便将它命名为“中华对角羚”,并且向有关方面连续发出了《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及《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的建议》等8份倡议书。向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多次汇报;向林业、环保、旅游等部门和媒体不断反映。终于,在领导重视和广大环保爱好者的支持下,“普氏原羚”不仅成功地改名为“中华对角羚”,而且被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并且, “‘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 2008年12月也在青海湖北岸正式成立,我荣幸地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和“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为理想而不懈追寻

记者:如何评价您为此理想追寻的24年?

葛玉修:回想起24年来,为了追踪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变化,我几乎牺牲了所有业余时间,千里迢迢,不畏艰险, 240余次赴青海湖、22次去三江源、13次到可可西里,其间,曾陷进过沼泽地;掉进过冰窟窿;遭遇过野狼群;也曾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热水,没吃上一口热饭。最终用镜头拍摄了各种鸟类、藏羚羊等其他野生动物及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图片16万余幅,其中《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中国环境报》、《绿色时报》、《中国摄影》、《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等120余家媒体刊发了图片1500余幅;发表保护生态环境文章160多篇。

《沐浴》

此外,我还自费制作了近300幅带科普文字的野生动物图片和视频课件,先后走进清华、北大;深入社区、小学;登上国家地理大讲堂、CC讲坛、金沙讲坛;在全国各地进行环保公益讲座550余场;在新浪、网易、青海新闻网等网站上实名开微博发帖,宣传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野生濒危动物,点击总量达千万次,实名粉丝一度拥有10多万人。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工人日报》《中华英才》《半月谈》等报刊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美联社等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我的机会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目前“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物进展状态有了可喜的改观,其种群数量也由1995年的约300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多只。

《野生动物天堂》

记者:下一步您在摄影创作上还有哪些设想和打算?

葛玉修:人是需要有理想和追求的。对于青海这个第二故乡,我怀着无限的热爱和深深眷恋已经度过40余年。每当想起自己能为宣传青海、宣传环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时,心中无不充满快乐、无怨无悔。因为我深知,在我用镜头瞬间捕捉中,收获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更多的是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神圣责任!

下一步,我打算: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提炼那些拍摄的图片资料,在条件成熟时编辑成册,出版发行,扩大和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宣传;二是利用现在我还担任相关职务的机会,配合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竭尽自己的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开展和搞好金融系统坚持“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活动;三是、也是更重要的,是继续用镜头为我钟爱的绿色事业、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呐喊!虽然现在我已66岁退休了,但与以往比,时间相对更加充足、富裕了。我要更加努力,更加投入,拼尽全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贡献力量。让我们的伟大祖国,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万物竞自由,百花齐开放。

我将充满激情、充满力量、义无反顾、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人物素描:

葛玉修, 1953年出生,青海银保监局原纪委书记,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70年参军入伍,1994年转业地方。先后在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青海银监局工作。

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拍摄了16万余幅野生鸟类、动物及生态环境的图片, 组照《生命礼赞》获第四届文化部、黄河9省区“大河奔流”摄影艺术展金奖;《还我家园》获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首届“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优秀奖。

荣获的称号有:“中华对角羚代言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地球绿肺天使”;“最美青海人”;青海省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

现在为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湖保护区特聘专家。


葛玉修:镜头里的呼唤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26

□记者 方磊

由摄影开始关注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

记者:您是如何投身摄影创作的?

葛玉修:记得那是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我在部队里写一点新闻稿,因为工作需要,就开始学习照相。主要也就是为战友们照个合影留念什么的,常常自己白天拍照,晚上配药水、冲胶卷、印照片。1978年夏天,连队开始出黑板报,几个战士聚精会神地围着在看,他们那神情专注的形态吸引了我,我立即抓拍了一张。照片洗出后我写上说明,寄给了《青海日报》。没想到,两天以后《青海日报》头版就刊发了这张照片,这下大大激发了我的摄影兴趣,就像上了“贼船”似的,不离不弃。从此摄影就开始融入了我的工作,融入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生命。

记者:您创作的主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主题?

葛玉修:从我的摄影体会来看,个人觉得摄影创作的主题是需要慢慢提炼的,这与你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接触的场景有密切的联系。例如1989年,我调到黄南军分区后,主要的工作是报道部队情况,因此经常拍摄一些反映部队训练、后勤战备、军民关系、民族风情的图片,所以这个时期,我摄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这方面展开的,一年下来,竟有几十幅见诸报端,还有几幅在省级摄影赛事中获奖。

又如1995年,我第一次登上青海湖鸟岛,上岛后,立刻被那些铺天盖地、万鸟竞飞、鸥雁歌唱的壮丽场景所吸引、所震撼、所感动,感觉到如果不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场面那将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再如1997年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去青海湖拍摄天鹅的途中,碰巧拍到了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它们在半荒漠草地上奔跑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魂牵梦绕。从此,我的摄影主题基本上就是与野生禽鸟结缘做伴,为野生动物痴迷动情了,以致后来,为此几乎投入了所有业余时间和大半生的精力。

记者:您在用镜头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上做了哪些工作?

葛玉修:在谈到这个问题上,实话实说,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1997年11月下旬,我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摄天鹅,半路上偶然看见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地上奔驰,当时我下意识地举起相机将它们拍摄下来。没想到这一拍,不仅填补了全世界仅存300多只“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也使我有幸成为国内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

《中华对角羚》

后来,通过查找资料、走访牧民及请教专家,我才了解到“普氏原羚”的别名为滩原羚、也俗称黄羊,是世界上极为濒危的动物,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过去它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域范围锐减,目前它只能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栖息。看着我拍摄的那些“普氏原羚”图片,它的样子是那么的漂亮可爱,形态是那么敏捷灵巧。如果不是环境恶化,它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把呼吁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挽救这一濒危物种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成一项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撰写了题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的文章,配上我用镜头拍摄的图片,详尽地描述了“普氏原羚”的外部特征、由来及生存状况等,于2002年12月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上刊登,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

记者:据了解,您为物种的改名还做过深入不懈努力?

葛玉修:鉴于“普氏原羚”的名字,是由外国人1875年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的。而这种野生动物又只在我国独有,因此我就想给它名正言顺地起一个中国名字。根据“普氏原羚”的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犄角的特征,经过征求专家、朋友们的意见后,我便将它命名为“中华对角羚”,并且向有关方面连续发出了《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及《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的建议》等8份倡议书。向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多次汇报;向林业、环保、旅游等部门和媒体不断反映。终于,在领导重视和广大环保爱好者的支持下,“普氏原羚”不仅成功地改名为“中华对角羚”,而且被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并且, “‘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 2008年12月也在青海湖北岸正式成立,我荣幸地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和“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为理想而不懈追寻

记者:如何评价您为此理想追寻的24年?

葛玉修:回想起24年来,为了追踪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变化,我几乎牺牲了所有业余时间,千里迢迢,不畏艰险, 240余次赴青海湖、22次去三江源、13次到可可西里,其间,曾陷进过沼泽地;掉进过冰窟窿;遭遇过野狼群;也曾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热水,没吃上一口热饭。最终用镜头拍摄了各种鸟类、藏羚羊等其他野生动物及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图片16万余幅,其中《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中国环境报》、《绿色时报》、《中国摄影》、《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等120余家媒体刊发了图片1500余幅;发表保护生态环境文章160多篇。

《沐浴》

此外,我还自费制作了近300幅带科普文字的野生动物图片和视频课件,先后走进清华、北大;深入社区、小学;登上国家地理大讲堂、CC讲坛、金沙讲坛;在全国各地进行环保公益讲座550余场;在新浪、网易、青海新闻网等网站上实名开微博发帖,宣传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野生濒危动物,点击总量达千万次,实名粉丝一度拥有10多万人。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工人日报》《中华英才》《半月谈》等报刊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美联社等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我的机会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目前“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物进展状态有了可喜的改观,其种群数量也由1995年的约300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多只。

《野生动物天堂》

记者:下一步您在摄影创作上还有哪些设想和打算?

葛玉修:人是需要有理想和追求的。对于青海这个第二故乡,我怀着无限的热爱和深深眷恋已经度过40余年。每当想起自己能为宣传青海、宣传环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时,心中无不充满快乐、无怨无悔。因为我深知,在我用镜头瞬间捕捉中,收获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更多的是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神圣责任!

下一步,我打算: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提炼那些拍摄的图片资料,在条件成熟时编辑成册,出版发行,扩大和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宣传;二是利用现在我还担任相关职务的机会,配合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竭尽自己的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开展和搞好金融系统坚持“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活动;三是、也是更重要的,是继续用镜头为我钟爱的绿色事业、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呐喊!虽然现在我已66岁退休了,但与以往比,时间相对更加充足、富裕了。我要更加努力,更加投入,拼尽全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贡献力量。让我们的伟大祖国,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万物竞自由,百花齐开放。

我将充满激情、充满力量、义无反顾、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人物素描:

葛玉修, 1953年出生,青海银保监局原纪委书记,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70年参军入伍,1994年转业地方。先后在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青海银监局工作。

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拍摄了16万余幅野生鸟类、动物及生态环境的图片, 组照《生命礼赞》获第四届文化部、黄河9省区“大河奔流”摄影艺术展金奖;《还我家园》获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首届“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优秀奖。

荣获的称号有:“中华对角羚代言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地球绿肺天使”;“最美青海人”;青海省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

现在为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湖保护区特聘专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